在这个无机不成活的年代,手机是必不可少的。
年近七旬的老妈用的是部叫不出品牌的老人机,小小的、轻轻的、掂在手上感觉有点象塑料壳。虽然我们嗤之以鼻,但老妈很开心,视它为“贴身宝贝”。因为有了这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打电话,联系起来方便许多。她说,老年人,这种手机就够了,不需要太多功能。对她的贴身宝贝也格外珍惜,拿在手上怕丢了、揣在口袋怕溜了,特意用块布缝制了一个小口袋,系上编织绳,出门时装入手机,挂在脖子上。
2020年3月,居家隔离,全民抗疫。因为呆在家哪也不能去,我们看得最多的是手机,关注疫情发展、朋友生活状态。偏偏这时候家的电视机坏了,当时也无法出门修理。这可把老妈急坏了,因为不识字,电视是她获取外界消息的主要通道,现在这个通道也堵死了。她常常扒在窗口看着窗外,可惜彼时马路上连辆车都没有,只能在客厅、卧室来回转悠,再没有更多的地盘。
看着我们捧着手机,神情丰富,怡然自乐,她有时也会拿出自己的老人机,翻前翻后、看来看去,试图找出啥,却啥也找不到。于是她常经不住地凑上来,怯怯地问:“手机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呢?”
手机在她眼里充满了神奇与神秘,她想不通那块小小的手机,何以如此魅力、牵动人心。她曾不止一次地说:“现在的人怎么天天都抱着手机?看的啥呢?我经常看到年轻人等公交时看手机,车来了都不知道上。坐在公交车上看手机,到站了也知道下”。她实在想不通手机究竟有什么魔性!
看着她落寞与羡慕的眼神,我突然脑洞大开,教老妈玩智能手机!正好家里有部我不久前闲置的苹果6S,当我说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她有些惊讶,也有些紧张,张大嘴问:“我这么大年纪,又不认识字,能学会吗?”
我忙说:“很简单,我来教你”。于是,先生从公司带回来一张多余的电信卡,插入我的苹果6S,很快注册了一个微信号。我特意用老妈的照片设了头像,同时加了我、先生、弟弟、阿姨、舅妈......的微信,很快她的微信好友里有了近十个人,因为他们的头像多是采用的本人照片,更显亲切。看着微信里面闪烁的头像,她有点激动,用那满是老茧,伸不太直的手指,在手机上按来按去。由于操作不熟悉,显得很是笨拙,加上太过用力,屏幕总是没有反映。她有些气馁,将手机轻放在沙发上,沮丧地说:“这手机是年轻人玩的,我一把年纪,又不认识字,学不会的”。
“就这样一直不停地瞎按好了”,我宽慰她,并说:“都是家里人,即使按错了也没有关系。反正不要钱,不用担心”。同时还故作轻松地在屏幕上按来按去,发出“的、的”的响声,听到我说“反正不要钱”,她绷紧的神经缓和了不少,拿起手机又一点一点地按起来。
我开始手把手教他微信聊天,隔着一个沙发,让她拨我的视频微信,当我的脸出现在她的视频里,她终于松了一口。随后又拨打了十多公里以外的弟弟,看着视频里朝思暮想的孙子,她开心不已。大概尝到了“甜头”,更起劲了。她没有想到手机这么神奇!如此折腾几次,手指灵活了许多。她微笑着说:“好像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此后的几天里,每天一早起床,她便将手机充好电,一有空就抱在手上研究,给亲戚打、给朋友打、因当时正值居家时段,时间较空,加上都是家人,对方也都会不厌其烦地和她一起聊。
老妈微信里的好友也越来越多,几经辗转还和她三十年前的同事联系上了,建了个群。常常我下班到家,她还拿着手机坐在客厅里大声地聊天,忙得不亦乐乎,当然多是身体怎么样、孩子怎么样、以前怎么样的问候,饭桌上还会不时对我说些她听到、看到的新鲜事。
很快,微信的常用功能,她基本都已掌握,我又给他下载了一个抖音。收藏了几个她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帐号和老家人物、人文的账号,并告诉了她操作方法和步骤。于是她又有了新的热情,跟着美食帐号学美食,跟着生活帐号学技巧,虽然学得不尽如意,但只要开心就好。
通过手机她不仅第一时间知道了扬州的“毛老太”、教育的5+2、三胎政策,还学会了水煮肉如何更嫩更好吃,厨房清洁时水里如何加点小苏打更干净。
老人年纪大了常常更象个孩子,加上这高速发展的5G时代,他们多数跟不上节奏。作为子女我们应更多一点耐心与关心,因为你的一个小动作,足以让她寂寞的老年生活平添许多乐趣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