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着儿子和爸妈去店家吃饭,找到空位之后,我把他们安顿在座位上,随即去点餐。
正在结账处结账,只见儿子匆匆跑至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要和我说话。
店内声音噪杂,我原本就需要费点力气才能听清楚店员和我核对信息,被他这么一搅和,我是更听不清楚了。
嘘,你先等一分钟,让妈妈把钱先付了,你再告诉我你想做什么。
妈妈,你先听我说,我很着急。
我没有再搭理他,我急于把账先结了,后面已经排起了队伍。
阿姨,你能给我一个那样的棒棒糖吗?
儿子见我不搭理他,索性直接和收银员沟通起来。我低头看了他一眼,皱了皱眉头。他这么着急就是为了拿到一根棒棒糖?
店员微笑着给了他一个,儿子特别开心得拿着棒棒糖转身就跑了,我也赶紧结了账,速速离开。
等我来到餐桌前,还未来得及开口提及棒棒糖的事情,儿子就先开口了,
妈妈,你误会我了,我不是要自己吃的。
我见他手上空无一物,刚想问,边上那桌的年轻妈妈马上解释道,
你儿子是帮我们拿的,我们家的这个一直哭个不停,他就说那里有棒棒糖,我拿一个给他,他就不哭了。你儿子特别暖!
再瞧那个年轻爸爸,怀里正抱着一个约摸两岁左右的男孩儿,小家伙手上捏着一根棒棒糖,脸上的泪痕还在,却已然开心得研究起手上的糖了。
我看了儿子一眼,他愣愣得看着我,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赞——大拇指重重得点在了他的额头上,他十分开心得笑了。
妈妈你看,小弟弟不哭了,小朋友看到糖都会开心的。
我听到很多人这样评价我的儿子——情商高,小暖男,拎得清。我也因此会舒一口气,“太好了,他比我强太多”。
我并不是一个很有温度的人,读书时甚至被人定义成“半自闭”,因为我的少管闲事。
我尤其不太懂得处理别人的负面情绪,要么被那股情绪一同卷走,毫无抵抗之力,要么就扭头马上逃离。
我少有能力去温暖别人,换句话说,我缺乏“爱”的能力。早些年,我信奉一句话,“你只能给予别人,你所拥有的东西”。
人是非常容易受制于自我暗示的,我认为我缺爱,所以无法给予别人多的爱,我认为我缺少温度,所以我无法提供给别人热度……
而生活,总会以它独道的方式,来干预你的生活轨迹,而一切的介入点,都常常在你意料之外。
生而为人,也总要长点记性和反省能力,才能越活越通透的。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有一点很大的收获,就是我会开始质疑以前所信奉的一套理论,是否真的能够继续成立下去。
比如“你没有的东西,就真的无法施予他人了吗?”
你是真的没有这样东西?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拥有,只是不确定如何给予?我现在想想,我其实拥有很多,只是我吝啬于施予,或者说,我懒得去学如何施予。
在我的前半生里,我始终是个“受”者,我接受了很多很多人的帮助,也吸收了很多很多东西,我把自己塞得有点满,也因此感觉自己有点了不起。
儿子的到来,让我的自以为了不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随着他天性而来的那股温暖,对比我的冷漠;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却会更多去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处在矛盾冲突的环境里时,他会积极想办法调解、劝说、尝试想方法解决问题,即使手法略显笨拙……
他的所有这些温暖的言行,一直都是我所欠缺的,比起我更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仿佛生来就愿意属于整个世界,他想和外在的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产生更多更深的联结。
和他在一起,我开始学会逗不认识的孩子笑,因为他喜欢让边上的孩子也开心;我开始学会和陌生人闲聊,因为他的乖巧懂事常常引得旁人主动来说话;我开始学会凡事往积极的方面想,因为他习惯说“这下不太好,可是我有办法”。
曾经看到一句话,“只有等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成长才会加速”。细想一下,不无道理。
倘若,温暖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我愿他一生温暖;我也会学着去释放温暖,学期是这余下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