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交易当中,需求方和供给方的需求都会得到满足。需求方得到了商品,供给方卖出商品得到了钱。所有的交易,无一例外,都是皆大欢喜的。
但是如果出现了第三方,强制地干扰了正常的交易行为,交易还是会皆大欢喜地正常进行。
政府强制地压低房价,确保老百姓能解决衣食住行的“刚需”。这种强制政策真的有用吗?
其实,“刚需”这个词是一个被误解的经济学概念。学习完需求定律,你就明白了。
No.1 价格上升,需求量就下降
这是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简单到理所当然的定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需求量就会下降。但这也是最容易引起抬杠的定律,总会有人说:挂在橱窗里300块钱的衣服没人买,第二天标价3万,立马有个富婆买走了,这不就说明需求第一定律是错的吗?
其实,标价3万的那一刻,这个衣服就变了,不再是以前的衣服了。3万的价格让富婆误以为这是一件高档货,让富婆对这件衣服的个人估值发生了改变。
在这个定律的基础上,我们会得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弹性。也就是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化的程度。
比如,你每天都要吃盐,如果盐的价格涨了一点,你还是需要吃盐,这就是弹性很低的需求,刚性需求,简称刚需。
再比如,猪肉价格便宜的时候,你每天都想吃点猪肉,但是如果猪肉价格涨得比波士顿龙虾还贵,你就不愿意吃猪肉了,这就是弹性很高的需求。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某件商品是刚需的,是因为交易剩余。也就是一开始提到的,所有交易都是皆大欢喜的。
你花一点钱买到了盐,每天吃点盐,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幸福感,你觉得很值。有一天盐涨价了一点点,你还是会觉得很值,你还是会买,所以你觉得盐是刚需。
但是如果盐的价格涨到一定程度,你再也不会觉得很值了,你就会去寻找替代品,盐不再是刚需的了。所以刚需只是老百姓的错觉。
但是寻找替代品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需求第二定律。
No.2 寻找替代品是需要时间的
需求第二定律是说: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和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长度成正比。你看看,这不就是寻找替代品是需要时间的吗?
盐吃不起了,你需要花一点时间想想,什么东西能贡献日常所需的咸味,找到之后,你就不再那么需要盐了,并且时间越久,替代品越多,弹性越大,你的应变空间会越来越大。
但不是说,找到替代品之后,就从此不再需要盐了,只是对盐的需求弹性变强了,盐变得可有可无。盐的价格下来时,需求量还是会增加。
需求第二定律就解释了,所谓的刚性需求,其实只是因为价格太便宜,你从交易中获得的剩余幸福感特别多。当价格上涨时,你也只是抱怨抱怨,但是任然会出钱完成交易。
所以,你觉得住房是不是刚需呢?需不需要政府出面调控房价呢?
如果政府强制下压房价,只会导致需求量增大。这么多的需求方不能在价格上竞争,就只能在别的地方竞争——摇号、茶水费。这些其他的竞争隐形地增加了买房的成本,也就是在变相地增加房价,使得房价回到了调控之前的水平。
这是经济学上非常重要的政策无效性定理。政府可以胡乱下政策,到了交易的现场,一样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比如,政府可以强制规定,所有商家卖出一件商品之后,都要叫顾客一声爸爸。就算这个政策如此荒唐,但是到了交易现场,供方一定会涨价,然后把多挣的钱给顾客一点,然后两个人商量:我都给你返利了,待会不用叫你爸爸了,可以吧?顾客为了获得返利,就会答应了,最后商品价格还是不会变,也没有人需要叫爸爸。
所以你说政策有没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