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进腊月,年好像马上就要来了,从腊八的一碗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给灶爷灶婆烙的芝麻坨坨馍,到腊月二十五六家家户户都上锅蒸的农家大包子,似乎整个空气里都弥漫着浓浓的麦香味儿。但这种年味的高潮似乎还差点意思,可能在咱关中人的心里头,只有腊月二十七八锅里形形色色的蒸碗,才算是年味最浓的时候,也是咱关中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关中蒸碗也叫扣碗,碗子,八大碗,翻碗子,代表的是“蒸蒸日上,万(碗)事如意”,不但寓意吉祥,样式多样,制作过程也很讲究。关中蒸碗最少的有四大碗,标配是八大碗,有荤有素,肥瘦搭配,咸甜可口。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条子肉,八宝饭,粉蒸肉,八宝饭,夹沙肉,四喜丸子等。每一碗都有着独特的含义,每一碗都承载着乡党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蒸碗的制作无非就是甜口和咸口,咸口的如条子肉,肥美的五花肉,经过汤煮去腥,上色油炸,再泡汤切条,码碗上蒸,这一道工序下来,五花肉变成了琥珀色,晶莹剔透,肥瘦相间,入口即化,一口下去,满嘴流油,就连那些个没有牙口的老人小孩也是赞不绝口,在那曾经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就是最美好生活的期待,真是预示着咱乡党们的生活是富的流油,肥肥美美。
甜口的以八宝饭,甜红芋等为主,上好的糯米,提前浸泡一晚上,水煮断生,捞出晾凉,米里拌上白糖或者红糖,拌上白糖,蒸出来色泽如玉,粒粒分明;拌上红糖,蒸出来如琥珀红润,红红火火。底米制作简单,八宝饭关键在摆盘,碗底有的摆上一片整切的九孔莲菜,然后配上油炸花生米,葡萄干等,寓意连连好运,甜甜蜜蜜;有的配上红枣切的花朵造型,旁边也搭配青红丝,各类果干,寓意花开富贵,生活如蜜。
过去的腊月二十七八,灶火里总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一年才用一次的大锅蒸笼被搬了出来,竹子的镜蓖,木头做的锅盖,码好的的蒸碗一个摞着一个,一层叠着一层,灶火里驾着木头硬火,个把小时后,碗子的香味已经从锅边缝隙里冒出的白气中弥漫开来,整个院子都是香喷喷的,村里的整条街都是蒸碗的味道,年的味道。等到香喷喷的蒸碗出锅,就可以翻碗子了。别小看翻碗子,那也是个技术活,翻得慢肯定不行,翻得慢要么碟子掉了,要么碗掉了,更害怕的是汤汁流到袖子里,烫的人吱哇咧嘴,双脚乱蹦,手还没地方,一时间碎碟子声,碎碗声,叫唤声,吱哩哇啦,让人不由得捧腹大笑,嘴里还要念着岁岁平安。翻碗子一定要眼疾手快,上下联动,一手拖碗,一手按碟,分秒必争来个180度大转弯,揭开碗的那一瞬间,一副大美江山图直接就印入眼帘,咸口的撒上香菜葱花,甜口的撒上芝麻蜂蜜,一声开席,美好的生活就在推杯换盏中开启!
过年待客,翻碗子是最高的礼遇,也是待客餐桌上的主角,要是招待舅家,舅爷家或者新女婿,那八大蒸碗是必不可少的。亲戚朋友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气腾腾的蒸碗,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浓浓的年味也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愈发醇厚。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关中蒸碗就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见证着关中大地的沧桑巨变,它以香酥软嫩、老少皆宜的口感,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喜爱;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关中地区饮食文化的瑰宝。翻碗子,一上一下之间,翻走的是过去霉运与不快,翻来的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热爱,承载了我们的甜蜜与美满,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关中蒸碗会继续传承下去,带着那份浓浓的年味和温暖的情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成为永恒的记忆。
(作者简介:刘 娟,笔名:关中女子,鄠邑区作家协会会员,小学语文教师,喜欢乡土文学创作,其作品《搅团》、《一把雨伞》、《烧炕》等在《金鄠视野》发表,《香椿芽儿》发表于学习强国三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