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的内容中,列举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一段话,后面又写了两个老师的阅读笔记。看的过程中我脑子里一直在问自己,上课时你的眼里有学生吗?
不是说上课时没有关注学生,只是大多时候,我关心的只是学生有没有做小动作,有没有说话,我讲的内容他们究竟听进去了多少?事实上,每节课从头到尾一直跟着老师思路走,你讲到哪儿听到哪儿的学生并不多。那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大多数时间,他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呢?
我也在想,自己这么多年上课的方式只是偶尔有改变,大多数照着教参或课件去念,学生怎么可能有兴趣?所谓的备课,好像从来就没有备过学生。明知道学生之间水平不同,但我嘴上说分级布置作业,也不过是要抄写的遍数不同而已。学生真正收获的,到底有多少?
一直在抱怨,学生习惯不好,所有学生身上的问题好像都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其实不过是在逃避问题。就像昨天读书时看到的,我是在逃避内心的恐惧,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无能才没有真正吸引学生,把知识用好的方式教给他们。
眼睛盯着分数,口口声声说为学生好,但行动上永远在逼迫学生学习,而不是思考怎样给他们更好的课堂,更好的学习空间。长此以往,学生谈何进步?怎么不会对学习麻木?
刚才也在想自己这几年的排位方式,虽然是跟着我初中最喜欢的班主任学的,也给好几个同事分享我的做法,但那样ABCD的分级座位,真的对学生有利吗?一成不变是不是因为懒得思考,害怕麻烦?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被说不再说,但真正尊重到的老师有多少?我是不是可以把目光从成绩上转移下来,去思考怎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更多的学生?
答案在书中,也在我以后的行动中!
昨天读书后,对书中提到的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有了点自己的思考却没有记录,但在笔记本上记了几句怎样训练知性阅读的能力。希望自己以后学着实践,少一点感性阅读,多一点知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