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内在《慈悲》一书的后记中提及,他曾为《收获》杂志的公众号写过一篇关于《慈悲》的文章,他自以为那已经是不错的散文,编辑却仍然觉得有小说之嫌。
文中写道:“每一天的黄昏,我妈妈就在厨房望着楼道口,等我爸爸带着钱回来,那钱就是我们家第二天的菜金。他很争气,从未让我妈妈失望,基本上都吹着口哨回来的。我们家就此撑过了最可怕的下岗年代。事过多年,我想我妈妈这么正派的人,她居然能容忍丈夫靠赌钱来维生,可见她对生活已经失望到什么程度。”
这段文字给我的感觉,一如《慈悲》开篇带给我的压抑与沉重。在特殊的年代,高压的政治氛围和生存的压力几乎令人窒息,一群在工厂劳作的普通人面临着各种人性的考量。但即便在最考验人的环境里,“慈悲”作为人性中最柔软的一部分,并没有被抹杀。
《慈悲》是一部关于信念的小说,而不是复仇。
慈悲本身并非一种正义的力量,它并不能等同于宽容,它甚至是无理性的。但正是“慈悲”的力量,最终支撑着人们走过最压抑、最黑暗的日子。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更深深记住了这句话:“只要活着,终会有好事发生;慈悲,则让我们获得免于恐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