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芳龄”65,平常不爱学习,拒绝新事物,拒绝一切的改变。一台“按键式”的老人手机用了五六年也不换新手机。去年年底发懵,手机连同脏衣服一起放洗衣机洗澡,洗坏了。妹妹给她买了一台智能手机,并费大力气,教会她拍照片,自拍。从此,她与天下大妈一般,换件新衣服自拍一轮,戴顶新帽子自拍一轮,扯条飘逸的丝巾也自拍一轮。我曾经见过,她在炒个菜的间隙也拍一轮。看着她每天笑盈盈的,心想这手机买得太值了。
一日,母亲与妹妹因一小事情起了争执,谁也不让谁,以致后来大吵起来,最后妹妹摔门而出。我躲在房间,装作辅导女儿做作业。甚是担忧,万一母亲像往常一样,又进来拉着我哭诉,我如何应对呢?心里七上八下的。过了许久,竟然没有等到母亲来敲门,我一边示意女儿保持安静,一边把耳朵贴在门上,屏息聆听外面的声音。啥动静都没有。惨了,母亲该不会是气傻了吧。
我惴惴不安,轻手轻脚打开门,假装去客厅喝水,眼角使劲往客厅撇望。母亲竟然在自拍!只见她双手举着手机,双眼注视着屏幕,一会微微抬下巴,一会稍稍侧脸庞,嘴角用力往上抬起,堆起了脸额两边的笑肌,砌出一张笑脸,但很勉强!我有点担心,于是问她渴不渴,要不要喝水。母亲看了我一眼,眼神带有一点儿怒气,但是努力克制着,故作平静地说她不想喝水。我忍不住了,谨慎地走到客厅,小心翼翼地问,你现在怎样啊?
母亲说妹妹出去后,她习惯性地拿起手机自拍,看到自己生气的样子好丑,眉头紧锁,皱纹很深,深得能夹死一只苍蝇。她觉得屏幕里面那个怒目切齿的自己好难看。于是她强迫自己对着手机笑,努力找回平常那张眉开眼笑的脸。慢慢地,她感觉好一点点;笑着笑着,也不那么生气了。还调皮地对我说,你要不要试试?我宛然一笑,那么搞笑的行为,算了吧。
之后的一个星期,单位组织学习,请来了广东财经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国家心理咨询师赵崇莲教授为我们讲授一堂名为《职场情绪与压力管理技巧》的课程。课堂上,赵教授展示了一副图片,图片上有两个人,左边的人微胖,笑容可掬,画在他身上的是一颗圆润饱满的红心;右边的人有点瘦,愁容满面,画在他身上的是一颗沮丧的红心。两人中间一个箭头自下往上,表示“相由心生”。随着课程的进展,另外一个自上向下的箭头出现了,它表示的是“心由相生”。赵教授说,这是心理学界著名的詹姆士-兰格情绪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士(Willian 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C·朗格(Carl Lange)于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认为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绪心理状态的原因。什么意思呢?用大白话解释,就是情绪是对身体状态的感觉,是我们动作行为导致对应的情绪。动作是因,情绪是果。例如,通常我们认为“我因为伤心所以哭”,詹姆士-兰格理论则认为“我因为哭所以伤心”,它认为先有哭这个表情动作,再产生伤心这种情绪。
赵教授的授课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天我的老母亲在管理她自己的情绪。她通过“笑”这个动作,治愈了她的心情。她因为强迫自己“笑”,糟糕的心情变好了。与詹姆士-兰格理论不谋而合。
这个理论理论颇是新颖。当晚回家,我就实践了一下。辅导作业时,看到女儿写的字依然横不是横,竖不是竖,歪歪扭扭的,不禁愀然作色。想起詹姆士-兰格理论,我立马掏出手机,打开相机的自拍功能。果然,看到了自己面部肌肉僵硬,不仅相貌不美观,我还感受到自己全身肌肉收紧,一副准备开骂的样子。我赶紧对着手机挤出一些笑容,看起来不太自然。于是,放松,调整一下,又挤出一些笑容,好像比第一次好点。再放松,再次挤出笑容。反反复复,挤着挤着,我觉得心情真的好了些。到最后,舒坦了,真心地笑了。幸运地避免了一次母女撕B,幸运地避免了一次自我伤害。
原来,情绪可以这样管理。下次有情绪时,记得拿起手机,“自拍”一番。
管理好情绪,人生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