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女儿开始上幼儿园了,幼儿园要求家长要陪孩子“试园”一个月,在这个月里家长陪同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在幼儿园生活。我家老人都身体不好,我要给老二喂奶,我闺女就成了全幼儿园唯一一位爸爸陪园的小朋友。我抱着老二接他们放学的时候,一位大妈问我:“里面那个爸爸陪孩子的是你们家的吧?”我说:“是呀,我们孩子爸爸。”她看了看老二说:“养两个孩子压力大吧!我们一个孩子就够呛了。”我说:“还好。”大妈又提醒我:“拿着收入证明去街道办个低保,托费半价。”我说:“我们收入超了,办不了低保。”大妈疑惑的问我:“你们俩都不上班,哪来的收入?”我说:“我们有工作,不坐班而已。”大妈撇撇嘴说:“那肯定挣不了多少钱。你们还是办一个低保,一个月也有2000多呢。”我不想透露隐私,就低头不说话了。
后来幼儿园邀请我给家长们讲给孩子选书、看书技巧,这位大妈得知我的身份后,又开始问我:“你们家孩子爸爸连班都不上,你跟着他不委屈吗?”我说:“我爱人上班,我爱人做管理层,他陪孩子来幼儿园前已经处理好工作。”大妈呵呵了一下说:“没见过有本事的能闲的陪孩子上幼儿园的。”说完还不屑的斜了一下眼。
不要觉得大妈是个例哟!这种思维的人大有人在,《泰晤士报》知名专栏作家、英国广播公司时事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撰稿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特约嘉宾、知名学者、英国乒乓球名将马修·萨伊德在他的畅销书《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中为我们集结丰富的事例,其中大多数都是大妈的这种“闭路思维”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和灾难。马修·萨伊德通过这些真实事例和科学实验,从心理、经济、管理、文化等角度入手,探寻对失败和犯错的态度对商业、司法、医疗、体育以及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也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打破“闭路思维”,形成积极的思考方式,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
人们面对失败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害怕错误,逃避错误;一种是从错误中发现价值,修正行为。
大妈对我和我爱人下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尽管我不停解释,她还是找各种论据证明自己的结论,尽管这过程中我的行动也从侧面证明她的判断不对,她还是通过“逻辑推理”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幸存者偏见Survivor Bias是个著名而有趣的逻辑错误,即人们倾向于只看到少数案例,而忽略大量相反的案例。匈牙利数学家Abraham Wald在二战中统计轰炸机损失时指出,与直觉相反,轰炸机身上中弹最少的、而不是最多的部位,是最致命的部位,因为回不来的飞机不会说话。在投资学和医学中它尤其重要。
与闭路式思维相反的是开路式思维,为了降低飞机事故的发生率,人们在飞机上按照黑匣子,对事故飞机进行记录,后期分析,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飞机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这也是“开路式思维”的典范,把改进错误视为推动进步的方法,也是这本书叫《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的原因。
固定型思维者,回避错误,找论据支持错误结论,不肯承认自己错了。这让她错误的代价越来越大,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打破了 “闭路思维”,通过自己甚至大部分别人的错误,找到了方向和改进方法,大大减低了成本和自己的时间。
在最近我开的写作课作业讨论中,有位学员提出写书评的时候找不到书里的主线,写的时候,总是不能写清楚全书概括,造成书评立意不高。于是大家帮他分析出这是阅读能力差的表现,需要提高阅读能力。一位刚加入的学员听完分享立即表示自己的阅读能力也不好,看来还是要仔细学习阅读再开始写。这就是成长型思维的人,他节约了自己试错的成本,避免了失败后收到打击,通过别人的失败找到了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
有句话是:“你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我们的成长路径,受到思维方式的制约,想要少走弯路,慢慢成为自己,打破你的“闭路思维”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惊人真相。把错误的案例当成自己的“黑匣子”,吸收经验,防止自己重蹈覆辙是《黑匣子思维》带给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