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冰雪渐溶,山河将醒,万物始苏。
然后各路花神们便都热热闹闹,吵吵嚷嚷的往我们这萧条了一冬的荒野大地上挤来,想要占满山坳野地。红的紫的黄的白的都滴溜溜打翻在了山水卷里。热气腾腾,鲜活无比。
最先开的一定是黄澄澄的迎春花。哈哈,其实还有连翘花。她俩长得太像,经常让人分不出彼此(估计大多数人和我差不多,原来根本不认识连翘是什么。“什么?这不是迎春花是连翘?怎么可能,我可是见过迎春花的人!!!”)
小小的花,簇簇的开,也能变成金黄色的火焰晃了谁的眼。
打响了春天的第一枪,又是什么花开始 次 第 开 ?
听说——————最近樱花很火啊,你们那里可以看到吗?
我的家乡,有条长长的樱花路,最先开的是几株早樱。
这时开的早樱,并不是那种想象中的粉红色的浪漫。白里透粉,倒是有种绰约的朦胧。像是江南的烟雨,温柔的晚风,天边的云霞。“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
再后来,开花的顺序怕是分不出先后了。桃花灼灼,不可不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像是从《诗经》中走出的美人,自带一种中国风的妩媚与明丽。
之后陆陆续续一些果树的花也就开了。杏花的娇美,梨花的绰约,最终都飘飘洒洒的落下成就一代芳华。作为春天的压轴古典花类,桃,杏,梨各有其典型特点。有人咏梨花,吟:“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便有人争辩,杏花才是春的使者,“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诗经》的鼻祖桃花则狠狠地嘲笑他们。好不热闹。
等到桃花梨花杏花都盛放,二月怕是也没剩多少春光了。赶着春天的末班车,海棠,芍药,牡丹也都抓紧滴溜溜的开了。最常见的海棠花应是西府海棠。
好朋友曾经一段时间看过一本小说后对海棠痴迷不已,书中充满中国化的古典的历史气息,胭脂色的海棠就是书中的一个重要线索。于是好友心心念念,认为大红色,中国红色的海棠花才是正宗的中国海棠,才是真正的绝色。
我虽见胭脂色的海棠不多,但诗词中对这种海棠的歌咏渲染倒是对它的颜值有大大的提高作用,三分颜色也能在人记忆加工中变成十一分。陆游说:“海棠明处看,滴滴万点血。”苏轼更捧:“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简直是绝色美人,芳华灿烂,想不让人记住都难。胭脂色虽好,我却与好友不同,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中的白海棠。大观园中因这株白海棠而成立了海棠诗社,大观园最美好风流的一段故事就此展开。那时最爱号称“咏絮才”的天仙妹妹林黛玉,连带爱极了那句“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梨花一缕魂。”海棠似乎就是长在那些最风流唯美诗词中的花,自己就带了那种不似凡间人的气质,引人痴醉。
牡丹芍药更不必说,千百年来有关他们的诗词和故事从来没断过。公园中的牡丹大多是这样
花很大,也很美,颜色很漂亮。但总觉得就这种程度,千百年来被人们称为国花有些名不副实。后来去洛阳逛了回牡丹,才知道什么才是国色。红瓣金蕊,真正的雍容大气。(那时自己拍的照片不在身边,这些是百度上找的。。。)
洛阳回来后告诉好友自己被牡丹惊艳了,好友打趣说我审美粗俗,被我揪住不放辩论了个三百回合。牡丹的“国色天香”,本是极高的褒奖,却因为这个标签,于百年后被人当做了俗气和大众的代名词,不能不说是另一种埋没。好友无奈,大多数人要的就是一种标签,审美倒在其次。
春天到处是花,这些不过是韶华春光的代表罢了。路边小花,难道不是别有风情吗?
流光容易把人抛,春天到了,大家快动起来啊啊啊。
对啦,春天我最喜欢的景色,是湖边的垂柳,诗很有画面感:
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