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最初之痛,一生之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20期“初”专题活动。


生命初期的创伤是不容易疗愈的,比如糟糕的母婴关系,或者不幸的童年创伤。

尽管时光会远去,记忆会模糊,但是这些伤痛会埋进潜意识,在我们丝毫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甚至可能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精神分析学派最擅探讨生命初期的创伤,这些理论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犯罪主题的影片,那些杀人狂魔或者行为怪异的人,最终都被发现是受到了严重的童年创伤。有句话可以倒过来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我很容易被这种类型的影片所吸引。因为,我不认为,“惩恶扬善”就是“正义和良知”的全部,真正的“正义和良知”还应当关注那些“恶”是如何形成的,关注如何疗愈已经形成的“恶”,并关注如何阻止产生更多新的“恶”。

美剧《犯罪心理》第六季中有过这样一个案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被警察称为“暗夜王子”的连环杀手比利,常年行凶,手段非常残忍,他会逼迫年幼的孩子亲眼看着父母被杀死。

实际上,比利有着非常凄惨的童年经历。他从小没有体会过家庭的温情,比利的母亲是一个性工作者,母亲会逼迫比利观看她与嫖客发生性关系的过程,甚至将比利送去供嫖客猥亵。

这些心灵创伤奠定了“暗夜王子”扭曲的人格和反社会的倾向,他成了十恶不赦的连环杀手。当警方对其全力追踪的时候,他杀死了麦克警长,并绑架了麦克的女儿艾莉。

危急的情况下,警方的联络员JJ通过电台广播与比利取得了联系。JJ对正在车上听广播的比利说了许多,这些话如同神奇的咒语,竟然让这个连环杀手自愿将人质释放了!

奇迹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JJ的这段话饱含了心理学的智慧,如共情、自我暴露、移情、面质、赋权......

JJ没有对比利的恶行横加指责,也没有站在正义的制高点要求比利释放艾莉,相反,她以真诚的态度,表达了对比利的理解,准确地共情了比利的童年创伤给他带来的精神痛苦。

试想,当一个常年被谴责和唾骂的罪犯,忽然之间得到了难能可贵尊重与理解,此时,比利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他感到这个世界上终于有人能理解他的痛苦了。这个过程相当于JJ成功地与比利建立了信任关系。

关系建立起来之后,JJ坦言自己是一位母亲,她以温情的语言,向比利描述了一个好妈妈是如何疼爱和关怀孩子的,这些美好的画面是比利一生的渴望,因为他最缺的就是母爱。

当JJ的描述让比利泪流满面的时候,比利已经对JJ产生了移情。他们的关系不再是警署联络员和罪犯的关系。在比利的心中,JJ就是一个好妈妈的形象,他在潜意识中对她会产生了依恋。

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是非对错,比利便不会产生激烈的逆反。这时候JJ采用了面质的技术,将比利试图获得内心宁静的这样一种愿望,与他常年行凶的这样一种犯罪行为,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挑明了。让他意识到,暴力行为虽然可以在一时之间发泄怒火,但是无法真正让他的伤痛得到安放。

最后,JJ并没有要求比利释放人质,相反,她给了他选择的权力。赋权,对于一个情绪行为失控的杀人狂来说非常重要。

比利的一生都是失控的。他的童年混乱不堪,糟糕的母亲从来没有好好照顾他,年幼且弱小的他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成年之后,比利依然是失控的,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时不时爆发的噩梦、无法抑制的犯罪冲动、血腥、追捕和逃窜。

此时,当JJ告诉比利,选择权在他手中,他可以选择放了艾莉,也可以选择继续挟持她,这让比利感觉自己获得了莫大的尊重和自由。选择的权力,让他有了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战胜内心的邪恶。最终,比利自愿释放了艾莉。

我反复回放JJ那段感人肺腑的话,一遍遍地回味,这里面没有鸡汤、没有太多高深的道理,为什么这些话能让一个杀人狂魔放弃恶行?

因为这些话句句都直抵比利的内心,JJ真诚地理解并尝试抚慰比利孩提时候的伤痛,而正是那些最初的伤痛支配着比利的思维和言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