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完成学业的时候,那心情,可真是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终于不用整天再被迫无奈地看书学习上课考试写论文答辩了,终于可以看喜欢看的书,学喜欢学的东西,听喜欢听的课,考喜欢考的证,写喜欢写的文章啦。
太爽啦,啦啦啦,人生赢家不过如此。
时光一转十几年,基本没看什么书,也没学什么东西,没时间上充电的课,考了两个门槛很低没有含金量的证,更是很少写什么文章。
不要问姐为什么,婚姻一入深似海,从此学习是天方夜谈。生娃是个大坑,生俩娃是山谷。
以为从此跟课本作别,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别做梦了,孩子上学了。老母亲惊喜的发现,学习功课这件以为永远告别的朋友,又得从小学一年级重来一遍。
生俩娃的,两遍。因为中间隔了6年,毫无疑问又会忘光光了。
掐指一算,等二宝考上高中,我已经年过半百了。好酸爽。以前是谁跟我说,活到老学到老的?他肯定对此深有体会。
当孩子问我连续两个奇数是否互质,我一下蒙圈了,心灵发出终极三问:我是谁?我在哪?发生了什么?
我弱弱地问我老公,咱小学学过这玩意儿吗?他很肯定的说学过。又问他那互质吗?他说,我查查。
还没从互质的阴影中爬出来,在班车上听一个高中家长和一个初中家长讨论实数、虚数,有理数,无理数,复数……我假装没听见,目不转睛地望着前方,心里默默问自己:我上过学吗?
数学不会就算了,毕竟我念书的时候数学也一塌糊涂,语文至少我是会的。
结果孩子做卷子,有一道缩句题“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和大人不一样的想法”,孩子写的是“心灵充满想法”。我觉得正确,主谓宾齐全。结果老师批了半对。
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的标准答案是:心灵中充满了想法。那我就就不明白了,要说是“我心灵中充满想法”,貌似还顺口一点。
但是不能在孩子面前给老师拆台,对于此类事情所有家长都会有统一口径:“按老师说的改。”然后心虚,看来我语文也没想象的那么好。
尽管经常在小学生的作业面前自惭形秽,在中学生的作业面前缴械投降,但却没有因此丧失自信。
回首往事,一方面自尊心极强,听不得批评,受不了贬低,容忍不了某件事不会,内心却又好像一直很自卑,畏畏缩缩,不敢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随着年纪渐长,不再逞强,也不再犯倔,不懂的直说不懂,不能做的事就坦承不能,看不懂的书不再强看,对于不喜欢自己的人,也不再百般讨好。
在说"我可以"的时候,都没能克服的自卑心理,在说“我不行”的时候,反而不再困扰我了。
终其一生,我们总有不能做到的事情。承认自己不是全知全能,原来没有那么难。
以前一直以为,自信是因为强大,是因为足够好,现在越来越明白,自信是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能欣然接受自己不够好的地方。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四十岁了,性情越来越柔和,对自己也越来越宽容。据说天才如苏东坡,最好的时候也是四十岁以后。越来越喜欢自己现在这种心境,不依附,不谄媚,不强求,顺天安命,乐享天年。
没错,我有不完美的地方,我有做不到的事情,但不影响我的自信,也不影响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