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间不容发
【拼音】
jiān bù róng fà
【释义】
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
解释:只用一根绳线,系上千钧重的东西,悬挂在无限高的地方,垂到无法探测的深渊,即使非常愚蠢的人,也会为它快要断绝而表示哀怜。马刚受惊,又击鼓去吓它;绳子要断了,还加上重压。绳子在空中断了,无法重新接上;东西掉进深渊,很难再捞上来。出得来与出不来之间的差距,小得连头发丝都容不下。能听取忠臣的意见,任何事都一定能免于灾祸。
【近义词】
危于累卵 奄奄一息 岌岌可危 千均一发 一发千钧 危在旦夕 危如累卵 一触即发 千钧一发 间不容缕
【反义词】
无
【用法】
主谓式;作定语;比喻事物很精密或时间紧迫。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辞赋家叫枚乘,字叔,淮阴人。枚乘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
刘邦称帝后,把他的亲属分封到各地当诸侯王,并赋予这些诸侯王很大的权力。时间长了,诸侯王与朝廷尖锐对立,成为朝廷的严重威胁。为此,文帝、景帝两代逐步削减王国封地。诸侯王吴王刘濞(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对此尤其不满,阴谋反叛。
大约在汉高后七年(前181年),枚乘开始担任吴王刘濞(汉高祖刘邦的侄子)的郎中(文学侍从,类似文字秘书)。枚乘见刘濞积蓄力量准备反叛,便上书劝谏。枚乘以《上书谏吴王》劝谏刘濞,用长篇比喻的形式来规劝刘濞审时度势,劝说刘濞从根本上放弃造反的念头。
枚乘在谏书中举例说,如果在一根线上吊干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重物,这重物悬在空中,下面是无底的深渊,那最笨的人也知道它极其危险。接着他又指出,马刚受惊骇就打鼓吓它,线将断又吊上更重的东西,其结果必然是线在半空断掉无法连结,马坠入深渊无法救援。这情势的危急程度,就像两者距离极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请大王深思。
尽管枚乘以及其它一些谋士反复劝谏,吴王刘濞还是不听,决定谋反;于是枚乘离开吴国前往梁国,与梁王刘武交游。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枚乘因曾两次劝谏刘濞而闻名于世,汉景帝于是任命枚乘为弘农郡都尉。但枚乘长期做诸侯大国的上宾,喜欢与贤才俊彦相往来而不喜欢任官,于是称病辞职,再次到梁国与刘武交游。
【造句举例】
事情已到了间不容发的地步,却哪儿也找不到他,真是让人干着急。
敌人已经兵临城下,形势间不容发,我们必须迅速作出决断,否则我们就可能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