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在词典里,是指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在修辞学上,是指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该物,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达。
避讳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先秦的时候就有相关的记载,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周代。
远古的时候,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敬畏,总是把不了解的事情当作一种很神秘的东西。他们把名字视作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认为名字与生命息息相关。
比如神话传说中的祥瑞神兽白泽,因为它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和形貌,所以从很早,就被人们认为具有驱除鬼怪的能力。
那个时候,人类不能解释各种现象,出于畏惧或者自我保护,产生本能的回避或者禁忌。人们也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字,生怕别人知道以后陷害诅咒自己,甚至被鬼神摄取魂魄而忽然身亡。
鄂伦春族的人,他们信奉萨满教,出猎的时候不会在篝火上洒水,他们认为这会触犯火神,让他们难以打到野兽。
这种避讳是人们对于趋吉避凶的一种本能。人们认为语言有力量,不想因为言语招祸,就避开那些看起来凶险的字眼。
比如,人们恐惧死亡,就总是避开直接说“死”,天子叫“崩”,诸侯叫“薨”等等。《红楼梦》中也是对“死”这个字讳莫如深,尤三姐自杀的时候,用的是“抹了脖子”这样的说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君主的地位变得尊贵无比,全国的避讳也变得相对统一起来。
比如秦始皇名为“政”,举国上下就不能用“政”字以及它的同音字,所以那个时候“正月”称为“端月”。
唐代的一名学者张守节曾经给《史记》一书作注,书名《史记正义》,其中这样说道:“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后以始皇讳,故音征。”
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三种历法,就是夏历、殷历和周历,那个时候基本是以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月份。我们今天的农历正月,正是夏历中的正月。
“周正建子”是说北斗星斗柄指向十二辰(即子﹑丑﹑寅﹑卯等十二支)中的子,那个月作为周历中的正月,也就是现行农历中的十一月。
而“正月”中的“正”,原本读音也是“zhèng”,但因为避讳秦始皇的名字,把读音也读成了“zhēng”,这种读音习惯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汉朝的时候,规定了臣民上书触犯到帝王名讳属于犯罪,必须用别的同义字来代替。这种避讳,是一种强权的体现,也包含了一种尊敬的含义。
留下“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样佳句的唐朝诗人李贺,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声名远播,当时有嫉妒他才能的人,就说李贺的父亲名字中有“晋”字,和“进士”同音,应当避讳,所以他不能考进士。
当时非常赏识他的韩愈还写下了《讳辩》为他辩驳,可最终李贺还是没能参加进士考试,不得不离开。
宋朝的时候,避讳几乎发展到了顶峰,需要避讳的字非常之多,那时候的文人写诗作文全都战战兢兢,生怕因此遭祸。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田登当州官的时候,非常忌讳别人称呼自己的大名,但凡有人触犯了他的名讳,即使是不小心,也要挨一顿棍子,于是全州的人都把“灯”叫做“火”。
元宵节的时候,州里百姓被允许放灯,张贴的告示就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为了避讳,把“放灯”写成“放火”,传为笑柄。这也是歇后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由来。
后来,百姓也开始对自家先祖的名字进行避讳,来表示对先祖的尊重,不过这多数是自家的私事,与他人无关。
人们也会为了语言的高雅,避讳一些粗俗不雅的词汇,比如避免直接谈论生殖器官,或是把大小便说成“更衣”“净手”等等。
避讳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清朝的时候,就有因为避讳产生的文字狱。
努尔哈赤最初建立政权的时候,叫“后金”。后来皇太极即位,想要避免汉族对历史上金人的仇恨,更改了国号。因为明朝朱姓有火,想要以水克火,就把国号定为“清”。“金”在清朝也就慢慢成了避讳字。
避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种特殊文化内涵的现象在产生最初,是出于古人的自我保护,但随着变化,这种避讳就成了一种维护强权的工具,给人带来思想的束缚,也为古籍的整理带来了极大困难。
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避讳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不利于理性的思考,也自然就成为了历史。
附录1:《老学庵笔记》:南宋陆游创作的一部笔记,记载的大多是他亲历或亲闻的事情,内容丰富详实,很有趣味。
附录2:萨满教:是属于人类原始社会阶段自然产生的宗教,不是创造产生,崇拜多种神灵。
附录3:参考资料
[1]《必也正名:中国人名避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机理》,卞仁海,深圳大学学报,2020年5月第37卷第3期
[2]《中国文化中的避讳》,王建,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3]《避讳语初探》,董绍克、赵春阳,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2卷第1期
[4]《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单友方,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