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很多人都当做是提高个人能力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懂得了太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在哪里?
不说机会不说运气,就说是不是很多人的思考都停留在表面?网络红了一句话,你觉得没什么了不起,那为什么不是你第一个说出来呢?说明还不是你的东西啊,所以看书的目的不是觉得我好像懂了,更不是记忆,最好的标准是用在现实中,改善你的生活,
张瑞敏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能提炼出日清工作法,
一般人,看一百本书,也就仅仅是看了一百本书,面对现实生活问题,依旧是没有任何头绪,
根本的差异,就是思考的深度问题,
最近的《好好学习》很火,说了关于底层逻辑,临界知识,就像是武功里的内功心法,是所有秘笈的基础,所有的外在都只是招式,只有先练好内功,才有成为高手的可能,
当然这些还是觉得太空泛,每个人关于思考的内容不一样,也有很多人不懂思考,都是慢慢摸索,
个人的思考的切入点有一下几点:
一、从兴趣开始
如果喜欢小说,就从小说入手,看同一个事不同作者是怎么描述的,
比如从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之后,火热的人工智能,专业的角度就是大数据,未来一半的人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让普罗大众看到的都是压力,
看过科幻的都知道阿西莫夫,可以看看从科幻的角度,是怎么描写机器人的,
阿西莫夫把机器人三大定律当成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一样的存在,对于机器人,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就像人要吃饭睡觉是第一定律一样,
再比如你喜欢历史,我们可以比较《世界的凛冬》是怎么描写二战的,《光荣与梦想》是怎么描写二战中的,历史课本又是怎么描写二战的,
历史是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思辨能力的,培根就说读史使人明智,
最起码,会让你学会,仅仅听了一个人的话之后,不去管逻辑,也不管真相,也不管动机,就像个傻瓜像个机器一样,输入一个指令就完全遵守执行了,是不是太傻了,
这就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看书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看书认字了解情节上面。
你喜欢哪个类型,就看不同版本的书籍是怎么说的,各有什么立场,然后你自己有什么观点,
然后推而广之,其他的方面,学习也好,语言,科学也好,一样的方法,都可以兴趣开始,再慢慢发散,方法是通行的,所以,如果你看的更多,你可以引用的就更多,同样的问题,就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二、跟现实的结合
你看书可以有书评,有读后感,你跟人交往,你有想过即时评价?跳出对话,想一想今天你们的对话,如果是放在纸面上,会如何描写,你会说她说了什么,什么神情,什么环境,什么心理,。
这样,你跟人相处的时候,还会说情商低吗?你看的书,都会成为你的后备弹药库啊,储藏的越多,随时可以调用的情境越多啊,简直是开挂啊,还是多看,多想,不管想到什么,记录下来,不时的琢磨一下,
跟现实的无缝对接需要练习,一开始可能不知道从何下手,慢慢来,谁也不是一口吃成个胖子。
三、实践
行动永远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方面,比如你看过很多时间管理的书,比如一直很火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暗时间》、《精进》、《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小强升职记》、《精力管理》,对于时间和精力的管理,都做了详细的描述,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方法,如果你没有结合自己的体验实践过,就都会成为鸡汤。
成长的道路没有尽头,终生学习是最大的趋势,方法重要,行动更重要,不要让我们的读书成为只是数量的增长,我们要的是生活因此过的更美好,如果没有改观,不如把时间拿来陪伴家人,陪陪孩子,跟朋友聚会。因为看了也是假的。
拒绝自我感动式的读书,向时间要效率,让读书跟现实接轨,切实改善我们的思维,进而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