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张謇 力求精进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时盛赞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全国掀起一波学习张謇热潮。作为状元故里的西亭初中人,今天,我们向张謇学习什么?
“祈通中西,力求精进”是张謇先生为南通大学所题校训,“精”可以解读为博学基础上经过挑选的完美精通,止于至善;“进”主要意义可以理解为向前移动。“精进”亦是今日西亭初中之校训,简而言之就是卓越精神。
学习张謇精奋好学,学业精进。张謇自幼聪颖好学,少年在西亭宋家宿膳苦读五载,不同凡俗,留下许多故事,如“我踏金鳌海上来”,“坛子驱蚊”,“九百九十九”等故事。写下了不少诗句,如在《宋氏塾冬夜大雪》诗中写道:“少年此时肝胆清,俯仰歌商真气逖。浩然欲控双白龙,去访神人藐姑射。”今天我们学习张謇,学生层面可以组织学生寻访张謇足迹,讲好张謇故事,读好张謇诗文,守护东桥铭碑……激励学生“若磋跎又是一日,肯发愤何惧三年。”勤奋刻苦,学业精进。教师层面学习张謇促进专业发展。张謇于18岁时告别西亭去海门,师从海门训导无锡举人赵菊泉先生(彭渊)。张謇坚持一年一考,考取再考,特别是从24岁起,因家况艰难,离家做事,仍辛苦攻读,不误科举,终于在1894年四月得中状元,大魁天下,时年42岁。作为状元,无疑已经是那个时代最有知识和学问的人,但张謇先生从来没有消减过学习的热情,他兴办实业,兴办教育,参与宪政改革,都是在他42岁获得状元桂冠之后,而这些事业又几乎都需要前所未有的知识体系,如果不是极强的学习能力,他根本不可能进行如此众多的改革和创业实践。直至去世前几天,先生还在记读书笔记,一丝不苟,保持不懈的学习状态和读书节奏,先生伟大,在于一生持续不断学习。状元尚且终身学习,我辈更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最新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争先创优,学业精进。
学习张謇勇于作为,事业精进。先生名言:“人生天地间,本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则不与草木同腐。”这既有很强的济世情怀,又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你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为无所作为开脱,但时间会把所有平庸无为的人迅速遗忘,只有那些为世间遗留下高尚有益事业的人,才有可能获得精神的高贵和尊严,身后才可能让人怀念乃至不朽。张謇先生不畏困难,勇于作为,善于作为,艰苦创业,百折不挠,以一人之力将近代文明注入南通,使一个本来偏僻无名的小城成为遐迩闻名的近代文明灯塔。张謇先生开创了很多个“第一”: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拥有城市规划的近代城市,第一个实行小学义务教育的县级单位,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个纺织学校、水利学校、水产学校、航海学校、戏剧学校。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第一个气象站,第一个测候所。他建设医院、养老院、剧院,扶植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他甚至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森林法》……百年过往,他的物质遗产已经融入南通及华东多个城市的肌体血脉,他的精神遗产已成为引导后来者立志高远、奋发图强的不朽荣光。今天,凡有作为者,不会去坐等一个“好单位”,而是尽力而为去参与开创和建设一个好单位。作为农村学校,我们无法选择生源,只能用仁爱之心关爱学生,钻研业务,研究课改,精进课堂,遵循“十二字,十二条”让立学课堂生动高效,做学生喜欢的教师,上学生喜爱的优课。作为教师不奢求象张謇先生创造许多第一,但是可以在一定层面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我们可以精心上好每节课,精准批改每次作业,精致出好每份试卷,定期写篇专业论文,带好一个学生社团,转化几名学困生,为学校出几个金点子……给自己教育生涯留下印痕,渡人渡已,共同成长。人生并非坦途,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追思张謇,就会受到精神鼓舞,经过一次活动,参与一些比赛你就会发现“人才是熬出来的,本事是逼出来”,风雨历练,事业精进。
学习张謇奉献社会,人格精进。张謇勤奋学习,在科举道路上百折不挠,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是为了让自己在个人所能企及的平台更好奉献国家,造福乡梓。在国运衰弱的时代,张謇由士入商,上下求索,办实业、兴教育、行慈善、做公益、围垦造田、兴修水利、规划建设南通、引领现代文明。先生抱着未完的志愿以70多岁的高龄,盛夏高温季节,中暑倒在考察水利工程的现场,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新时代倡导企业家精神,总书记为什么推崇张謇,而不是江南的沈万山,山西的胡雪岩?因为张謇有爱国之心,赤子情怀,社会担当。今天,我们学习张謇,就是要立德树人,在学生层面厚植家国情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层面学习张謇包容会通的博大胸襟,祈通中西的宏阔格局。先生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个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有世界的眼光。”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我们选择了教育,就要以敬畏之心,开拓眼光,做大格局,做总书记要求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身居台角,光照四方,人格精进,无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