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法》作为《商君书》的第一章节,也是目前存世的《商君书》中唯一一篇以辩论的形式呈现的文章,而这里的更法就是指变法。在秦孝公时期,周王室衰微,天下有大争之象。而作为远僻雍州的秦国因为实力和地理位置的缘故,很难参与中原纷争。所以秦孝公奋发图强,酝酿变法图强。这篇文章中,以商鞅为代表的革新派与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围绕是否展开变法而激烈讨论,最终凭借商鞅的滔滔雄辩,以古论今,大胆驳斥,在对历史的归纳演绎和综合分析之下,促成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展现了自己的不世之才。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现在我秦孝公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何况做出比他人高明行为的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有独一无二见解的人也一定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
法者,所以爱民;礼者,所以便事。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使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旧有的礼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法不变法而治。
(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侯。所以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无能的人只能受礼制的束缚。)
法古不过,循礼无邪。
(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以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伏羲、神农教化而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
穷巷多怪,曲学多变。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
(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