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立雪,愚者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

白鹭立雪,愚者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

这是普世的观点。

对于我来说,我不太愿意去区分谁聪明谁愚蠢,谁高明谁低劣。

白鹭立雪,我指仅认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人看见了鹭,有的人看见了雪,有的人看见了白。

这只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立场、深浅不同而已。

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尊重的。

因为我不仅看见了鹭、雪、白,还看见了整体的结构、意境,还包括当时所展现出来的能量场。我能够更多的去享受当时的感受。

所以,我能比较好的包容不同的看法、想法,当有的人行为过于怪异的时候,我去看他背后的动机,我就明白、释怀了他当下的举动。

认知不同,无需争辩,认知相同,何需争辩?

我们不要在别人的心中修炼自己,也不要在自己的心中,强求别人。

而是要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
每遇春至,山花焉然,浅草相映,烂若繁星,连绵山间,数月不败,然花不越季,草不越冬,此为应期。知期而至,此谓逢时,知期而隐,此谓得养。

客观事物,按照其发展规律发展,这就是“应期”,该到的时候能到,这叫“逢时”,该走的时候就离开,这叫做“得养”。

“逢时”和“得养”都是“应期”的一部分。

我们人也应该一样,要按照规律做应期的事。

可问题在于,人们急于去做“逢时”的事,且不愿意去做“得养”的事。

弄得既不逢时也不得养出现了“强生、恶死”的心态。

山者,逢高必静,人则躁矣,不躁不足以显其位;水者,遇低必就,人则让矣,不让不足以显其方;草者,近冬则隐,人则显矣,不显不足以得其利。

人们看到名利会去极力的追逐,当名利给自己造成了危害,也依然不愿意放弃。

《道德经》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效法于地的规律,地是效法于天的规律,天是效法于道的规律,而道则效法于自然的规律。

山越高越静谧,人位置越高越躁动,不躁动就不能很好的彰显自己。

但是,你越彰显自己就会招惹来更多的是非,本来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你的位置呢,你还这么“嘚瑟”,容易落人口实。

水不会因为位置低洼就离开,人却不一样,人总怕自己吃亏,怕别人把自己当傻子,所以,遇到地位就会想着让出去,自己赶紧离开。

但是别忘了,水虽遇低则就,这是在积攒能量,因为水最后是直达江海的。

草在春夏即使非常繁茂,到了冬天也会隐匿起来,人却不一样,人即使失势、失利,也依然要彰显自己,不舍得失去“尊重”,不舍得失去“利益”。

事物的客观规律,无论你接不接受,它都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养”的智慧贯穿于我们整个生命,我们要懂得“养”,要知时而得“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