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傅海棠】实地调研派封神!把期货做成种大蒜

手续费加一分,一对一交流

璞玉未雕:藏在蒜皮里的资本直觉

1967年,傅海棠出生在山东济宁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初中毕业后,他像大多数乡亲一样,扛起锄头种地、搭起猪圈养猪,偶尔贩卖点棉花大蒜。谁也想不到,这个满身泥土味的庄稼汉,日后竟会以“期货北丐”的名号震动中国资本市场。


初入江湖:九年血泪炼心志(2000-2008)

2000年的某个冬日,傅海棠在县城集市上捡到半张破旧的财经报纸,上面“期货”二字刺入眼帘。那时的他正为收购大蒜的资金发愁——村民的蒜要现钱收购,可商贩结账总要拖半年。期货市场“先交钱后提货”的规则,让这个初中毕业的农民隐约看到出路。

揣着东拼西凑的5万元,傅海棠开始了他的期市征途。起初几年,他像无头苍蝇般在豆粕、玉米等品种上横冲直撞,最惨时连孩子的奶粉钱都赔了进去。

2005年做多小麦,恰逢国家抛储调控,账户直接腰斩;2007年重仓棉花,又遇金融危机雪崩,负债一度高达300万。妻子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哭喊:“再炒期货,咱家房子都要抵债了!”


破茧成蝶:大蒜电子盘的神话(2009)

转机出现在2009年春天。当他在蒜田里发现异常——往年绿油油的蒜苗成片枯黄,老农们蹲在地头叹气:“今年怕是要绝收。”傅海棠立刻骑上摩托车,跑遍山东、河南的六个大蒜主产区。白天数蒜田里的死苗率,晚上蹲在交易市场听商贩抱怨库存,两个月下来磨破了三双胶鞋。

“大蒜库存只剩往年的三成,甲流疫情却让大蒜需求暴增!”这个发现让他双眼放光。彼时电子盘上的大蒜价格还在1000元/吨徘徊,他押上全部身家5万元做多。三个月后,当大蒜价格飙涨至6000元/吨时,他的账户数字已变成令人眩晕的600万。后来他回忆说:“那晚我抱着存折在田埂上坐了一夜,手电筒的光照在存折上,数字都是抖的。”


封神之战:棉花期货的世纪豪赌(2010)

2010年的棉花市场,正在酝酿一场更大的风暴。当傅海棠顶着沙尘暴跑到新疆阿克苏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惊:原本应该铺满棉苗的田地,此刻却被成片的红枣树占据。棉农老马蹲在田埂抽烟:“种棉三年赔两年,改种红枣还能混口饭吃。”

三个月里,他的足迹遍布新疆、河北、山东等九大棉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全国植棉面积减少28%,库存仅够用两个月,而纺织厂订单却在暴增。当郑州棉花期货还在17000元/吨震荡时,他果断押上全部身家。随着棉花价格一路狂飙至34000元/吨,这个曾经的养猪汉子,创造了18个月从5万到1.2亿的财富神话。


投资哲学:田埂上的经济学

“期货不是K线图,是田里的庄稼、厂里的机器。”2016年他在北大演讲时,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把干瘪的豆子,“这是河南受灾的豆田里捡的,当时我就知道豆粕要涨。”正是靠着这种“用脚底板做调研”的笨功夫,他又在铁矿石、鸡蛋等品种上复制奇迹,到2024年资产规模已超20亿。

这个爱穿老式中山装的“农民哲学家”,至今不用电脑看盘,手机里存着上千个种植户的电话。2024年操作豆粕期货时,他三个月跑了南美三个国家,在巴西大豆种植园里数豆荚,在阿根廷港口记录货轮装载量。当别人盯着盘面犹豫时,他早已算透全球库存:“现在南美库存只够用1.8个月,这是三十年未见的紧缺!”


传奇继续:草根逆袭的时代注脚


如今58岁的傅海棠,依然保持着早晨5点下地看庄稼的习惯。他在自传《一个农民的亿万传奇》里写道:“期货市场最公平,这里不问出身,只认天道。”2025年初,当他在山东老家的麦田里接受采访时,手指远处正在建设的期货交割库:“看,那是我捐的,就想让更多农民学会用期货保收成。”

从手握锄头到执掌亿万资金,傅海棠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在期货市场写下最励志的中国故事。他的交易日志扉页上,至今留着2009年写下的一句话:“地不会骗人,你给种子多少汗水,它就还你多少收成。”这或许正是这位“农民期神”对投资最朴素的诠释。

(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