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创板日报》报道,滴滴正筹备上市,目标估值800亿美元(约5600亿人民币)。向滴滴内部人士求证时,业务负责人及其公关部门表示“内部没消息,暂时也没见辟谣”。
这似曾相识的话术,前阵子蚂蚁金服集团针对上市一事,也是如此口吻。
倘若成功滴滴上市,据其目前估值目标,恐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公司。
提起滴滴,大众对其褒贬不一,被外界贴上很多独特的标签。TMD独角兽、美好出行、还有舆论上的各种质疑争论。
我们总是能在各大媒体看到柳青的身影,叱咤于商界版图,融资百亿,或是呼吁女性力量,树立标杆。有人说,滴滴有了柳青,才能成功。
但熟知滴滴的朋友们都知道,其实will程维和柳青是一对黄金搭档,在最初程维拿着仅80w从支付宝离职准备创业时,这段传奇就注定被写好。
1
折腾还是不甘于平庸?
83年的程维出生在江西上饶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学习就很优异,后来参加高考时,在考数学期间,没看到试卷后面的3道题,以一般的总分被北京化工大学录取。
当时的他并没有选择复读,就一个想法,先留在北京,之后再说。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做什么都是不容易。毕业后的他卖过保险,做过足浴,也凭借着人力专业服务过外企,干了没半年,又开始辞职投简历。
一年多的时间频繁换了好几份工作,放在一般年轻人身上,一定会被批评没长性,没耐心,缺乏职业规划。
但在程维这里,好像一切都是不能将就,一定要树立一个自己的领域。
这次他将未来瞄准了互联网,投身阿里,做了一名销售员,即使工资只有1500元,他已经很满足了。
再往后6年的时间,程维成为了阿里最年轻的大区经理。做到了支付宝副总裁位置,年仅29岁。
正在前途一片光明之时,他做了一个决定,从阿里辞职,带着领导王刚出资的70万和自己的10万元,开始创业。
拒绝了在大企业一路晋升当高管,而是荆斩棘入了创业不归路,这到底是穷折腾还是创造奇迹,一切都是未知数。
2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是什么让程维决定做滴滴的呢?
有一次他去北京出差见客户,遇上秋雨,程维在蓟门桥打车,从四点半开始打车,一直到五点都没打到,好不容易碰到一辆空车还因为要交接班而拒载。
还有一次,老家亲戚去北京,定了 7 点在王府井附近吃饭,结果亲戚 5 点半打电话说在打车了,结果等到 8 点又打电话问程维能不能去接他们。
打车难一直困扰着程维,也让他发现了普遍大众存在的痛点。他相信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出行一定能够做到智能化,精准定位,让大家更容易地打车。
而这个想法绝大多数朋友都是反对的。起码那时候大部分司机连智能手机都没有,别说安打车软件了。
但程维认为,正是市场基础不成熟时,才有机会,市场成熟的时候就没有你的机会了。
程维回忆说:“创业是孤独的,我每天都会听到很多质疑的声音。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在问自己,这个事能不能做成,反复衡量,不停的问自己,不停的磨砺自己,这就是创业的第一关。
2012年,微信刚刚问世,智能手机还没全面普及,大众对于互联网概念还处于懵懂状态。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候程维还不满30岁,但那时他就坚信这个生意存在战略价值。
创业的出发点不是怎么快速赚大钱,而是从大众的刚需痛点为基石,想做一个改变整个市场规则的事情,即便千万人阻挡,他也要把这块难啃的骨头拿下。
可见程维本身的魄力,意志从最开始就处在一个上游的状态。
3
尔战便战,势不可挡
程维最初拿了8万元找外包做出了第一版滴滴app。
但由于司机对于智能软件理解不深,还有当时的合作方都只认交通委的红头机关。
程维和他的团队,四处碰壁。
幸好,2012年的一场大雪救了他们,之前的努力让人们想起了还有一款打车软件,那天滴滴的订单量突破了1000,很快引起了投资人的注意。
当滴滴好不容易在北京立足后,马上迎头撞上一个超级对手。2012年7月,快的在杭州上线,滴滴和快的的战火迅速烧到了全国战场。
在此之前,快的已经拿到了阿里的大笔融资。而滴滴的B轮,领投者是腾讯。
网约车市场拥有几亿的潜在用户,几千万的日活,能创造10亿级的日均GMV。阿里和腾讯都想从这个共享经济上获得自己业务领域的增长。
2014年初,程维想做一次促销推广。此时,滴滴刚刚接入微信支付。程维找到马化腾,开出了几百万的预算,希望由微信全力承担,结果马化腾直接给了千万预算。
程维采用直接给用户补贴的方式,一个多星期,一亿多烧没了,订单量却蒸蒸日上。快的一看着急了,赶紧找到马云,全力跟上。
只要哪一方开始停止补贴,用户量就会迅速下跌。
在程维的意识里,只有打败对手绝不能被对手打败。
于是跟腾讯方商议好,各负担一半补贴的模式,开始对抗快的和阿里的进攻。
烧钱阶段迅速进入白热化。
快的出10块,滴滴就11元,一个喊的比一个高,后来,马化腾干脆给程维支招,你别固定价格了,每位乘客10-20元,随机补贴。这才结束这场不知何时才能到顶的攀比。
那段时间,是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最幸福的时光。打车基本上不用花钱,连平时最抠门,只坐公交、连地铁都嫌贵的人,都纷纷涌上马路打车。
一次,滴滴的40台服务器,迅速瘫痪。CTO张博反映给程维,程维马上找马化腾救命。马化腾连夜调集1000台服务器,星夜驰援滴滴。
战况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张博带着技术团队,七天七夜没有下楼。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现在滴滴办公楼,专门有一间会议室,名字就叫七天七夜。
后来统计,在这场烧钱大战中,腾讯和滴滴共计补贴了14亿,阿里和快的共计补贴了10亿多。这个数字前无来者,效果也非常惊人。
在两大巨头惨烈的大战之下,其他网约车基本上都被两大巨头排挤得无力生存。大战结束时,滴滴和快的的市场份额共计已经占到了98%。
不管是阿里、腾讯,还是滴滴、快的,都对这场大战心有余悸。两家开始了和谈。
2015年2月14日,滴滴和快的举行了盛大联姻,合为一体。由于这天正好是情人节,这次合并,史称“情人节计划”。
经历过疯狂的补贴大战后,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宣布战略合并。这时候,Uber 威胁又来了。
2015年7月,估值超过400亿美金的巨无霸 Uber 创始人卡兰尼克主动找上门,“要么接受 Uber 占股 40% 的投资,要么被 Uber 打败。”
程维毫不犹豫,开战!
其实,早在 2013 年底,Uber 就给程维抛过橄榄枝。当时,卡兰尼克和 Uber 高管来中国,寻找潜在合作伙伴。他们第一个就是造访了滴滴。
程维一见面就对卡兰尼克说,“是你给了我启发”,随后会谈气氛变得很紧张。
当时卡兰尼克提出了投资滴滴的可能性,但要求必须持股40%。当被问到是否考虑这样的交易时,程维回答:“我为什么会接受呢?”
这给 Uber 一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卡兰尼克后来说:“在所有打车软件应用创始人当中,程维很特别,他的水平比这个行业的其他所有人都高出一大截。”
最终程维赢了,2016 年 8 月,滴滴出行与 Uber 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收购 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
合并快的,干掉 Uber,但战争并没有结束,滴滴程维又要面临美团王兴等好战分子的挑战。
但此时的程维,早已无所畏惧了。
程维只留下一句话 :“尔要战,便战!”
4
不上限的格局
带来不一样的选择
真正显示出程维在上巨大魄力的,是他搞定了柳青。
程维说:“首先,你要敢想。看到柳青,我也紧张,不论是能力还是人品,柳青都好的让人紧张。怎么去跟她谈,我也特别紧张。柳青原来的工资是 400 万美元,我跟她说,滴滴工资的一半都是你的,剩下的才是我们的。”
之后和柳青密切接触了十来天,每天超过16小时。
但柳青和她的家人对于这项决定也犹豫不决。柳青赌的不是钱,是把整个人赌进来了,她做的背景调查绝对超过所有的投资机构。
程维想了个能够了解彼此很好的办法,说出去走一趟,去拉萨。
他希望去到陌生环境,像一个团队一样面对困难,找到那种把性命交托彼此的感觉。
他们一共 8 个高管,一起飞到了西宁,租了两辆车,计划三天开到拉萨。
第一天,他们开了1700 公里,才好不容找到了一个宾馆。两个司机都发烧了,他们跟程维说:其实我早不行了,我一路上都是方向盘顶着胸口开过来的。在那个宾馆里,8 个人吸了 3000 块的氧气。
等开到了喜马拉雅山底下,程维哭了,说这就是创业路,团队就需要信任,他敢把命交给司机,就敢信任他们。一天夜里,程维跟柳青谈及自己的创业历程,表示理解柳青对高盛的不舍,拿出手机放了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
那天柳青哭了,她决定辞职,连夜给亲友们写了一个很长的短信说:决定了,上路了。
回到北京,柳青正式加入滴滴,成为滴滴的二号人物。
投资人朱啸虎听说程维要挖柳青的时候,狠狠的吃了一惊:我知道程维是个不给自己设限的 CEO,但敢挖柳青,还是超出我的预料,他太敢想了!
柳青加入后,主导了滴滴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融资项目,包括此前滴滴与快的打车合并案、苹果10亿美元投资、收购Uber中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震动业界。
这就是程维的格局带来的选择。
当年,马云有蔡崇信,马化腾有刘炽平,俞敏洪有徐小平王强,所以当程维找到柳青后,朱啸虎说:
“他们两个站在一起的时候,我就知道,这肯定是要打造一个数百亿美金的公司,否则对不起他们的代价。”
关于敢用牛人、敢信任牛人,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说过:
我必须要用最好的人,并 100% 的信任他们,因为我没有其他的退路。信任一定是有代价的,但是我的收益只要远大于代价,我就愿意选择信任。如果不信任,我更难受,找一堆永远都比我差的人,变成一个我完全控制的公司,没意思。
5
主动拥抱痛苦
程维把挂在办公室墙上的字都换了,从「日拱一卒」换成了「虚心」。
过去五年,中国互联网创业几乎所有的机会里都有BAT,而BAT是竞争关系,所以会分别投一家,发起「代理人战争」。
比如视频、外卖,这就导致仗永远打不完。程维知道,唯一的办法是巨头都支持我们,这样大家不需要浪费钱低效竞争,同时能协调彼此利益,这是一个最理想的格局。
而滴滴可能拥有史上最豪华、最复杂的董事会结构,包括了苹果、软银、Uber、阿里、腾讯等中外巨头。
这个结构代表着创投领域最强大的战略和资本意志,代表着今天在全球顶级资本和科技公司巨头领域,绝大多数人在支持滴滴,而不是对立面。
一个由销售出身转行的CEO能做到如此规模,到底有什么魅力?
高翎资本的张磊曾经这样评价程维:“每一个季度见他,他的进步都非常之大,这样的人,你说不投还能怎么办?必须得投啊。”
朱啸虎说,每次你告诉他一个新的知识,一个月之后他再跟你讲,能讲得比你更好,更深。
程维的朋友说:滴滴这家公司可以在五年之内成长5000倍,但一个人不可能在五年内成长5000倍,所以他内心一定会很痛苦。
程维曾就痛苦给出了回答:
痛苦是因为你归罪于外,你才会痛苦。而我很早就意识到不能只修炼一个赛道,你要修炼多个赛道。你要接纳这些痛苦,同时把成长放到信仰的高度。
作为ceo多数人会习惯匀速直线,因为匀速直线是舒服的。但哪里有匀速直线的商业,你要习惯起飞时加速度的痛苦。当然比起飞更痛的是失重,如果体验到,你会更痛苦。
与其被动痛苦,不如主动拥抱他,促使自己成长起来。
程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断地向上,不断地深耕,让你不得不信服,这个领域真的有无限可能,即便这个过程对于他自身或许很痛苦,但随之带来的是数千倍的成长。
有人认为滴滴增长已面临瓶颈,标志之一就是中国网约车市场快到瓶颈。
「如果你在8亿用户上碰到瓶颈,那就国际化,就像突破第一宇宙速度一样,从地球到太阳系,那里有60亿用户」
滴滴从残酷的竞争中长大。一切都是为了赢,为了生存。但慢慢程维意识到最高明的策略不是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和所有人博弈,敌人是打不完的。
马上会有巨大的全球战役,接下来会和车厂、再接下来会和Google、特斯拉在无人驾驶领域展开充分的竞争与合作,冠军会构建未来的交通和汽车体系。
滴滴在程维和柳青的带领下,现在已经不是在修炼内功了,而是布局全世界。
未来到底是打败Google做老大,还是争做第二,另辟蹊径,相信对未来智慧化出行都有不同凡响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