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4天
原文阅读: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到季氏:他在自己家的庭院里,居然采用天子才能享用的八纵八横六十四人的舞蹈,这样的事情如果都能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呢?
启发思考:
为什么对“八佾舞于庭”,孔子如此强烈地不满呢?因为这样做不符合“礼”的规范要求,突破了孔子的底线。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是天子用八佾。
“礼”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那么,什么是礼?礼,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说文解字》中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是用来敬神致福的仪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化,礼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和复杂。粗略地说,礼大致可分为礼义、礼仪和礼容。所谓礼义,就是它的理念,是思想观念层面;礼仪,就是各种礼的规范仪式,是制度层面;礼容,就是行礼时和日常起居时的内在情感和动作规定,是个人行为层面。今天先从礼仪制度层面了解一下,后续再陆续探讨其他方面。
礼仪制度的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正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步成熟的过程。按照社会进化理论,古代中国文明的形成,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村落社会、村群社会和国家社会。到了国家社会,已经形成了复杂、固定的人群聚居网络系统。在古代中国,统治者的地位由个别宗族占据,通过一个固定的行政机构来管理社会,内部产生了多重统治关系。
在此社会结构中,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是礼仪、法律和道德。三者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法律侧重于国家视角出发,以是非来评价,道德更多落脚于个人行为,以善恶来衡量;而礼仪制度贯通二者,几乎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中,以是否合乎规范作为标准。
广义地说,礼仪制度是包含了政治制度、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一整套体系。礼仪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不同等级的人穿不同的衣服,盖房子用不同的瓦,柱子几根、院落几重,听什么音乐,用什么餐具,都有所不同。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下,贵贱、尊卑、长幼、亲疏都有细致的区别。
礼仪制度时时处处严防死守,社会似乎可以一直稳定有序。但约束人的行为越细致、制约着人的天性,越深入,维护这样的礼制越需要强大持久的约束力。
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必然会出现“礼崩乐坏”和礼乐制度重建的过程,也就是必然有社会“失范”和重建的阶段。这也就可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广泛地出现了孔子所批判的“礼崩乐坏”的情形。
不过,在剧烈变革之后,国家和社会必然要回归稳定和有序。而孔子和儒家所维护的礼制,拥有着“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核心内涵,后代的统治者依然要从中习用。
参考书目和课程:
靳大成《论语通读》,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
景红艳《春秋左传》所见周代重大礼制问题研究,《何帆的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