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景观
王向荣等在《自然的含义》中对自然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一直以来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太过局限,既有的自然观也充斥着矛盾:一方面认为自然就是天然的景观,另一方面又将个人的审美倾向渗入到对自然的判断中。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需要拓展,因为自然的意义是广泛的,在不同的层面上具有不同含义。自然可有四个不同层面:第一层是原始自然,是在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并显示的状态,基本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第二层是人类生产生活改造后的自然,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基于自身需要,对土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一定改变,这类自然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大多情况下以农业景观面貌出现;第三层是美学的自然,人类按照美学的目的建造的自然,往往模仿第一或第二自然建造,是对前两者的再现或抽象;第四层是被损害的自然在损害的因素消失后逐渐恢复的状态。这种认识清晰地整理出了自然的不同层次,对我们之前处于矛盾中的各种自然概念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是否有人工痕迹不是衡量自然的标准。以上四种自然只有第一层自然是天然形成,其余三种均是人类干涉改造后的结果。同时,自然本身没有美丑之分,不能把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作为评判自然与否的标准。因为人们对不同类型自然的欣赏是受生产力水平、认识世界的能力、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
俞孔坚在《景观的含义》中指出了景观的四个层面:景观是视觉审美的对象、人类的栖息地、生态系统和有特殊含义的符号,以及各个层面对应的景观的艺术性、场所性、科学性和符号性。
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在于外在人眼中的景象;景观的栖居地含义在于可内在人的生活和精神体验,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过程,直到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相处;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在于科学客观地解读每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五个层次的生态关系: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在于景观是人类理想与历史的书。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符号传播媒体,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自然与景观有什么区别?
《自然的含义》也明确指出第一层自然对应天然景观,第二层自然对应文化景观,第三层自然对应园林景观,第四层自然似乎并没有对应什么景观。可以看出自然虽然有诸多层次,但其范围仍然较景观大得多:景观一定是自然,而自然并不一定是景观。其次,自然的定义是以环境为主体,景观的定义以人为主体,两者的不同层次含义的划分重点也可以看出自然和景观的重心不同。再者,两者在时间尺度上有明显不同,自然的时间尺度要远远长于景观的尺度。自46亿年地球形成以来,自然就一直存在并不断变幻,而景观一词的出现却是1598年之后,而实际的景观出现必然早于1598年,并与人类文化同时形成和发展。最后,景观和自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与人的物我关系。自然是不依存于人类存在的,虽然在不同层次上人类行为或多或少对自然产生了或轻微或严重的改造,人类之于自然的最终目的就是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景观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为了人类。景观的五个不同层次都是围绕改善人类的生存体验和生存环境展开,从外在上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到内在人生活的体验,调整人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最后景观更是成为人类理想和文化的载体。
由此可见,景观和自然是具有一定重叠区间,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以后再见到自然景观这个组合,应该有意识去想一想这样表达是不是合理,我们之前的认知不一定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