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夫子音
大心篇第七
【原文】: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译文】:
将心量放大就能体察天下所有的事物,如果还有没有被体察到的事物,说明人的心没有真正排除对事物的偏见(存在私心的时候看到的事物就会范围缩小了,因为心量太小了)。世间人的心,仅停止在狭窄的见闻面上。圣人能够穷尽事物的本性,他们不会让听到、见到的表面事情束缚自己的内心,他们观察天下每一件事物都还有我的影子,是我的心映射到物体的身上,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穷尽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通达了解本性和天命的道理(一切的事物都离不开天的本性,都是平等的,因此用舍弃小我的心看一切万物时,感觉它们就是自己,没有差别)。天虽然大但是一切都包含在它的运行法则之中,所以如果自己有了自私自利的心,那么就不能与天的大心合在一起。见到、听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这是通过事物在一起发生相互感应的关系而了解到的,这并不是依靠天所赋予的德能所感知来的,德能所感知到万物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耳目所听和所看到的东西(天性无所不包,耳目只是有限的试听,因此这些表面的现象很容易让人做出错误的决定,认为所见所听都是真实的,而忽略是天性在看在听)。
【原文】:
由象识心,徇象丧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谓之心可乎?
【译文】:
根据事物客观存在的形体来认识自己的本心,那么在这些客观存在的物象发生变动的时候自己也会跟随着丧失自己的本心(随着物象的变化来寻找自己的心,永远找不到,因为物象总有消失的时候,而心是不会消亡的)。能够认识了解事物的形体,叫出它们的名称,这是由于我们的心能够认识它们的缘故,但是能够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象,只是无始以来我们的一种妄想心罢了,这怎么能够称为是我们的本心呢?(无始以来我们都有给事物命名的能力,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我们能认识它们并不是我们的心,而是同类之间口耳相传的一种认知。这并不是我们的心,只是大众共有的一种认知,随着事物在变化)
【原文】:
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知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则其知也过人远矣。
【译文】:
人们都认为自己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但这仅仅是由于耳朵和眼睛得到的感受而已;人之所以能够得到这种感受,真正在于外在的事物映射到自己的内心,并已经被自己的内心认同接受的缘故(眼耳能够看见和听到,这并不是人的能力,并且能够分别感知的也是流传下来的认知,并不是人的本心)。能够明白这种由内而外的一种感知,并不是通过耳朵和眼睛起到作用的,只是自己的心得到感知而已,那么这种人的感知能力已经远远超过普通人了(眼耳所见和所听的是外在的,内心能够感知到外在的事物,并且不会认为是眼睛见的,耳朵听的,这样就不会受到眼耳的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