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通译】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式得到它,就难以消受;贫贱是所有人都不想要的,不是因为正当方法出现的,就难以摆脱。君子离开仁德还能称之为君子吗?君子在一顿饭之间就违背了仁德,即便最紧迫,疑惑颠沛流离时刻,也要按仁德行事。”
【学究】
孔子懂人性,明白富贵贫贱的取舍态度。追求富贵远离贫贱是人的天性,没有什么可以造次的,但对于获得富贵和摆脱贫贱的态度要明亮,也就是一定要遵循仁德。否则那还谈得上君子呀?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利益蒙蔽,在利益面前是看不到仁德的,如果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利益,即便富贵也带不来心安。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使再困难,也不可以不遵循仁德去获取不该有的利益。
人处于生存时期,往往会失去理智,铤而走险,背道而驰。此刻,的确人的理智会被生理的需求带跑,一旦度过生存期,就留下以手段获利的经验,因此而远离仁德,最后总是无法快乐。
【原文】(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也。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通译】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厌恶不仁德的。爱好仁德的人,没有可以崇尚这种行为;厌恶不仁德的人,其实在意仁德,并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够一天就把力量用于仁德的吗?我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人,这种人是有的,但是我没见过呢。”
【学究】
爱好仁德的人一定厌恶不仁德的行为。爱好仁德的人不会去标榜自己如何仁德的。厌恶不仁德就是在追求仁德,也不会和不讲仁德的人走在一起。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圈子,思想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是不可能走在一起的。这就是所谓圈子特别重要,社会关系中圈子的作用就特别的鲜明。
如果一个从不讲究仁德的人突然一天就变得讲仁德了,这样的人有吗?一定是有的,其实此刻讲仁德就是为了其背后的利益。当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也不是没有,那只能说少之又少,凤毛麟角而已。
【原文】(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通译】
孔子说:“人的过失必定和其所处的团队有关。考察一个人的过失,就可以知道其有没有仁德了。”
【学究】
归根到底人犯错误是因缺失了仁德,没有仁德之人其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看一个人是否有仁德,就看他犯了错误后的认知程度,一味自以为是的就意味着没有仁德。
人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也不能一概而论说有了过失就没有仁德,关键看他对待过失的态度,“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也是仁德的重要态度。
【原文】(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译】
孔子说到:“早上明白了道,那么晚上死去心甘情愿了。”
【学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路漫漫,能求得真理是多么的不易,正如孔子所说:一旦真的求得了真理,死也瞑目了。
禅宗公案经常有说到有些禅师瞬间开悟,即刻死去。那是一种生命真实的追求。人总在不断的过失,不断的修正中生存着,有朝一日,不再纠结于对错是非,放下所有的所知障,死了也是一种通透。
仁德是人的品质,所有人都在追寻,也就是在瞬间,洞明一切,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