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这样读》~0828籽林打卡第6日
彭老师在读图画书的第六步,给我们谈了“版式设计”。今日,我重新再回看彭老师给我们的带领:看封面和封底,看环衬,看文字与图片如何合奏,看什么力量推动我们翻页(我总结,各种内线和外线),反复多看几遍,洞察作者背后意图,总体来说都是从“细”里看 。让我们去看肉,看五脏六腑,看血,那今天看版式设计,我认为是从“大”里看,从“框”里看。
从近拉到远处,看作者为我们作出的“构思”。一般情形下,经验丰富的画家是这样工作的:他会先在一张或几张白纸上画出一个个缩小的页面,这时它们还只是一个个没有内容的白框。接下来,他会对故事进行切割,考虑应该怎样把这个故事分配到那一个页面里。他需要考虑,每个画面画什么,还要考虑怎样把这一个一个画面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故事;考虑怎样剪辑画面,保持住叙述的节奏,不让读者产生视觉疲劳;考虑通过改变画面的大小或是加上边框,给读者造成一种心理暗示,等等。后期,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还会加进来,会对画家送来的画稿进行排版,把文字排到里面去。所以,从版面设计去看图画书,我们会产生新的视野,学会欣赏很有必要。
彭老师在这个章节里,选取了三本可谓是经典的图画书,对此我有点惊叹。这三本书,都极有深度。第一本是《野兽国》,它是被世界上研究得最多的一本图画书,五十年来,学者们都会发表大量的论文来解读它,而且还不断有新发现。这个说法,就足够吸引了我。有人说,这本书扭转了百年来美国社会对于儿童的看法,是美国第一本承认儿童具有强烈情感的图画书。这本图画书,作者莫里斯•桑达克一共创作了8年,每个页面都是他对儿童及童年意义的哲学思考的总结。在这本书里,版式设计是从小图画到大图画,图画的跨页里也是从小到大,最后又回到小,这种画面大小的变化,正正是为了表现孩子的情绪变化过程。这本书我是确定要去买来反复阅读了,你也动了心吗?
第二本图画书,是《黎明》。读这本书,就如同一次心灵洗涤之旅,也是一次艺术之旅。它没什么故事情节,它安静,美丽,充满诗意。它用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黎明时分天色变化的过程。我们需要静下来去看它,跟着作者的视觉,伫立在万籁俱寂的湖边,看着夜色一点点褪去,天空渐渐明亮,心中装满说不出的敬畏与感动。
题外故事,《渔翁》是中国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优美的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历来喜爱这首诗的人很多。当美国绘本作家乌利·舒利瓦茨(Uri Shulevitz)读到这首优美的中国诗之后,绘本《黎明》诞生了。
最后提及的是《在我的小岛上》,它也是一本描述孩子心情的图画书。奇妙的是,作者独辟蹊径,焦点落在了少有人关注孩子的无聊上。无聊,是孩子们最常见的一种心态,确实,我们看到是无聊,而真正孩子“岛屿”里是充满着精彩的世界,丰富幽默的想象。这本书,我不透露太多,希望你也找来看一看,欢迎“上岛”。
感恩彭老师,给我一个新的视觉去看绘本。这样远远地看,放大得像电影“故事版”那样看,更加读懂了那些深奥不明的——大道至简,一览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