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儿时,这首欢快的童谣,如同清脆的银铃,伴随着夏日的微风,在大街小巷间飘荡,宣告着端午节的来临。每至此时,空气中便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气息,那是艾草的清香、菖蒲的淡雅,更是粽子的香甜,交织在一起,编织出端午独有的记忆。
端午食粽,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那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亦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使粽子的口感更加软糯。而吃粽子的习俗,据说源于人们对楚国大夫屈原的纪念。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从此,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时光流转,粽子的制作工艺和口味愈发丰富多样。从馅料来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闻名遐迩。从形状上,有三角形、四角形、枕头形等,各具特色。苏州粽子呈长而细的四角形,配料讲究、制作精细;广东粽子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 。每一种粽子,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成为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
在我的记忆深处,端午是与祖母一起包粽子的温馨时光。端午前夕,祖母总会早早地准备好食材。糯米需提前浸泡,直至颗粒饱满,泛着莹润的光泽;粽叶则是从集市上精心挑选而来,新鲜翠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包粽子时,祖母的双手如同灵动的蝴蝶,上下翻飞。她先将粽叶折成漏斗状,再舀上一勺糯米,中间放上一颗红枣或一小团豆沙,然后用糯米将馅料覆盖,轻轻压实,最后将粽叶巧妙地折叠、缠绕,用棉线紧紧地捆绑起来,一个饱满紧实的粽子便大功告成。我在一旁看得入神,也忍不住动手尝试,可包出的粽子却总是奇形怪状,不是漏米,就是绑得松松垮垮。祖母看着我的“杰作”,总是笑着耐心指导,手把手地教我技巧。在欢声笑语中,一盆盆粽子摆满了桌,那是家的味道,也是爱的味道。
煮粽子的过程充满期待。将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锅中,加入足量的水,慢慢熬煮。随着水温升高,粽叶的清香、糯米的甜香逐渐弥漫开来,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一家人围坐在锅边,谈天说地,等待着粽子出锅的那一刻。当锅盖掀开,热气腾腾,那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令人垂涎欲滴。剥开粽叶,露出晶莹剔透的糯米,咬上一口,软糯香甜,幸福的滋味瞬间在舌尖绽放。
如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传统习俗在忙碌中渐渐被简化。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粽子,虽然种类繁多、方便快捷,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的,或许就是那份亲手制作的心意,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暖,是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
端午粽香,不仅仅是一种美食的味道,更是一份浓浓的亲情,一种深深的文化情怀。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铭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精神。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妨放慢脚步,亲手包上几个粽子,与家人一起分享这份独特的节日氛围,让端午的粽香,永远萦绕在我们的生活中,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