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正在房间里背诵《岳阳楼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到了深夜,这个孩子还在一遍遍地读着。突然,房梁上跳下来一个人。他瞪着眼对这个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我听都听会了。说完,他自顾自地把文章背了一遍,然后转身而去。
原来,这是个梁上君子,本想等深夜无人的时候下来偷东西。没想到这个孩子一篇文章读了几个小时还背不出。他实在受不了了,这才一气之下跳了下来。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偷口中的笨小孩,却在几十年后,成为人们口中的千古第一完人,中国历史上“半个圣人”。
他,就是为大清朝续命60年的传奇人物,我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晚清重臣曾国藩。
起点低却不放弃成长,终成一代大儒
在中国,说到异人出生,就必有异象,曾国藩也不例外。1811年11月26日,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叫白杨坪的村庄,曾国藩就诞生在这里的一户地主人家。据传,在曾国藩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他的祖父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一条巨蟒盘踞在他家的柱子上。
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一种类似于癣的皮肤病,寻遍药方却终生未能治愈。这种癣发作时,痛痒难耐。双手一抓挠,身上的“鳞片”纷纷落下,曾国藩怕被别人看见,夏天也穿着长袖。所以民间传说曾国藩是巨蟒转世。
更神奇的是,他家后院有一棵枯树,上面缠绕着仓藤,垂下的树荫有一亩地那么大,为世罕见。此藤在曾国藩得意时长势茂盛,失意时枯蔫。
其实,这些神秘的传闻只是后入的脑补,为了证明这些非同凡响的人出生就与众不同。但其实,他们就是普通人,出生在普通的人家。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是个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但他见识丰富,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最大的希望是子孙后代能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父亲曾麟书是一个私塾教师,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成了他的执念。遗憾的是,从他一个人赶考,到儿子长大了,他带着儿子一起上考场,也未能如愿以偿。这父子俩人,在考场上连连失利,沦为了别人的笑柄。
可是老天终究不会辜负努力的人。在曾麟书43岁的这一年,在连考了17次后,终于榜上有名,喜中秀才。算起来这是老曾家五六百年来出的第一个秀才,全家人欢天喜地,只有一个人郁郁寡欢,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已经连续六年跟着父亲赶考,非但连一个秀才都没考上,而且他的文章还被主考官批得一无是处,甚至还被作为典型在全省公示。可想而知曾国藩的心里是多么的难受。以至于几十年后,提起此事,他都称这是他人生中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但受挫后的曾国藩并没有因此消极,而是不断地反思。他把那些优秀的考卷找出来,详细分析,反复揣摩。对比之下,他发现自己的文章写得太刻板,对整体的把控也不足。
找到了原因,他就对症下药。经过一年的努力,曾国藩终于在1833年考上了秀才。从此,他在考场就像开了挂一样,中举人,升进士,进翰林院。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中,厚积薄发,终成一代大儒。
有多少人聪明反被聪明误,而那些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从不放弃的攀登者,反而更容易达到人生的顶峰。
2.宦海浮沉,不放弃不认命
进入翰林院后,曾国藩发现自己与身边的同事格格不入,他们见识丰富,思想新潮,而自己说的是湖南土话,做的是八股文章,整个人就像个土包子。曾国藩感到有些自卑。
于是曾国藩开始想要改变自己,他发愿要做个圣人。他在日记中写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想当圣人,谈何容易。可曾国藩下定了决心,就开始行动。首先,他给自己定下了十分严格的12条准则,包括学习、生活、社交方面的,以此来规范自己每天的行为。
其次是写反思日记。他把自己日常遇到的大小事情,都记录下来,思考有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
这个写反思日记的习惯,从他30岁开始,到他临终都没有中断过。正是这种对自己严格的要求,终于让他从一个普通人,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圣人。真正应验了那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时候我们不成功,不是我们没机会,而是我们过早放弃了自己。
当时的道光皇帝很欣赏曾国藩,毕竟领导都喜欢踏实、认真的部下,所以就不断地提拔他。曾国藩在10年内就升迁了7次,从一个普通官员做到了礼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这种火箭般的升迁速度令人羡慕不已。
春风得意的曾国藩,更加想在朝廷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却因为一件事,让他差点要撂担子回老家了。
此时,道光皇帝已去世。年轻的咸丰帝上台,新官上任三把火,咸丰帝就向大臣们表达了自己想要大干一场的决心。曾国藩一时激动,他想借助皇帝这把火整顿一下朝廷的风气,就给皇帝写了一封《应昭陈言疏》。
在这封奏折里,他批评他的同事们不负责任,又骂地方官员敷衍了事。甚至后来他还批评皇帝糊涂,不按建议办事。
真是一杆子打死一帮人。从上至下,曾国藩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可想而知,情商这么低的曾国藩,怎么能在朝廷里施展拳脚?同事们全部给他使小拌子,特别在皇帝生气以后,身边的人更是疯狂地攻击他,使他寸步难行。
身心俱疲的曾国藩心灰意冷了。他很想辞职回老家种田。皇帝也不想看到他了,把他撵到江西监考科举。就在曾国藩前途无望时,谁知峰回路转,这时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成为了曾国藩一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3.时势造英雄,机遇在困境中凸现
太平天国起义了。
朝廷为了对付太平军,命令曾国藩“团练”。曾国藩是一介书生,练兵征战是他没有想过的事情。但天下大乱,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曾国藩意识到,这正是报效朝廷,施展才华的好时机。于是曾国藩就回到老家,开始招兵买马。
为此,曾国藩定下了三条规矩。第一:开出高军饷。要让别人为自己卖命,必须要让别人无后顾之忧。
第二:将必亲选,兵必自募。队伍的将领必须是曾国藩亲自挑选,下面的将士就由将领亲自去挑选。这样就保证了队伍上下一条心,军队更有凝聚力。
第三:选士人领山农,就是用忠义血性的读书人去领导农民。因为曾国藩认为,做将领最重要的是气质精神,不能是空有一身蛮力的莽夫。
就这样,湘军正式成立。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人数就达到一万七千多人。这是一支极富战斗力的队伍。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中间几起几落,曾国藩在战斗中也曾两次想要自杀,但最后,湘军还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它试图推翻一切偶像,推翻传统文化,这种有悖于国情、民心的运动注定不会成功。但曾国藩的治军策略,堪称教科书,他的军事思想,影响了几代人。
曾国藩为训湘军所作的《爱民歌》,可见一斑。《爱民歌》字字句句,教戒军人爱护百姓,不动百姓一锅一碗、一鸡一鸭,小到一块石头,大到一亩田产,详详细细都在歌词中做了规定,要求每个军人都会唱,条条框框烂熟于心。因为曾国藩深知,天利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
后来,蔡锷和蒋介石的军队、红军都把曾国藩的治军策略作为重要教材,悉心研读。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是受到了《爱民歌》的启发。
时势造英雄,面对困境,是挑战,也是机遇。强者,在困境中崛起,在绝境中寻找希望。
4.治家有方,荫庇后代
曾国藩不但治军有方,而且治家有方。作为位极人臣的曾国藩,他的家庭无疑是个高干之家,孩子们都是妥妥的官二代。但是,不管天下风云如何变幻,朝代如何更迭,他们家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数代无一废人,且均有成就。
曾国藩说,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是孝顺父母,兄弟和睦。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对弟弟妹妹他都是非常关照。妹妹们出嫁了,但她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在京城做官的他还时常挂念她们,为她们忧心。他和弟弟们关系亲密,给弟弟们的书信多于他给子女的书信。
曾家的后辈中,再也不像祖上那样只是务农,从曾国藩的儿子这代起,有著名外交家、著名数学家、有23岁就高中进士的孙子、曾孙中有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再后面的子孙,有国内国外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等。
一个家族,人才辈出,不是祖宗保佑,也不是偶然,这都与治家方略,优良的家风传统息息相关。
曾国藩还总结出一条家族兴旺的规律。他认为:朝廷官员的家里容易出败家子,所以旺不过一代;而靠生意发家的人家,富不过三代;倒是勤劳的耕读人家,可以兴旺五六代;而孝顺和睦的人家,往往可以兴旺十代八代。
除了孝顺和睦,他还主张勤以持家。这里的“勤”,一是指勤劳节俭,二是指做家长的要勤于教导。曾国藩不但说到,而且还做得很好。
儿子曾纪泽喜欢外交,曾国藩就常带他在身边,勤加指点。曾纪泽深得父亲精髓,特别是在收回伊犁谈判中,寸步不让,颇具乃父风范。曾纪鸿对数学、物理学感兴趣,曾国藩因为自己不懂,他就抽时间去学,他想尽可能多懂一点,以便对孩子的选择多点了解。
受父亲的影响,曾纪泽也会亲自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给孩子们讲解经典文章。不管多忙,他每天都会抽时间陪孩子,陪家人。
最好的爱,是陪伴;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在《家范典》中有这样两句话:传家两字,是读与耕;兴家两字,是俭与勤。家长的治家理念,影响家庭的未来。而好的家风,可以让家族兴旺发达,福泽延绵。
写在最后
内忧外患的晚清,风雨飘摇。曾国藩处在这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他想力挽狂澜,救大清不倒。无奈,颓势尽显的晚清,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地烂到骨子里去了。曾国藩悲哀地意识到,自己的“同治中兴”,终是一场梦。
1868年,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又成了清朝的替罪羊,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都痛骂他是“卖国贼”,拖着病躯的曾国藩,彻底倒下了。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自己家中,溘然长逝。
曾国藩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晚清。而败落的大清朝,也仰赖于他而苟延残喘。在得知曾国藩的死讯时,朝堂罢朝三日,以示哀悼。
后世给了曾国藩极高的评价。毛润之曾说,对于近代人,他只佩服曾国藩。而蒋介石一直以他为楷模,说他是国人精神的典范。众多赞誉,举不胜举。
斯人已逝,但他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却被后世铭记。他的为人处事、治家治军策略,堪称典范。他从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修炼成中国的“半个圣人”,这种强大的意志力、极致的自律,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