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至于精神分裂,但有时候换个视角来看自己,会有新鲜的体验。
假如有一个快要毕业的大学生,他说他很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去做什么,然后来询问我的意见。我大概会说,一,来大城市,因为有更多机会;二,去发展很快的行业,例如在线教育行业,理财教育,生涯教育,K12教育等;三,去头部公司。但其实我还会补上一句,你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假如有一个朋友失恋了,他说他很痛苦,整天想的都是那个人,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来询问我的意见。我大概会说,放轻松,你会遇到更好更合适的那个人。而且从大概率来讲,你喜欢上她,只是因为你们恰好碰到了,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遇到了另外一个女孩,你喜欢的也许就是别人,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并不是非她不可。每个人并不是平白无故的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她一定是要告诉你什么的,你要体会一下。我知道,这样安慰一个人,是挺失败的。但其实我真正想要讲的,恰恰是我和朋友讲的另外一句:一段关系的结束与否,完全取决于你。
上面两个蹩脚的例子,引出的话题是,你到底想要什么,你想要去往何方。
我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反应或者经历,一定都来源于这个人更深层次的东西。信仰或者信念。它像一颗种子,预示了这个人的生命之树将要长成什么样子。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信仰或者信念。盲目的,混沌的,不可名状的信念,以一种病恹恹的欲望的形式展现出来,只带有单纯的条件反射式的特征,愚蠢地随波逐流。
我简单地梳理了一下,我的不够明确的信念:
1.我希望我不伤害任何人
2.我希望所有人都好
3.我希望别人对我好
4.我希望自己好
这4个层级是按权重来排列的。这样就可以解释很多事情。
如果你只看到竞争负面的一面,看做是你死我亡,而不是互相激励与进步,那就会很自然的逃避竞争,因为你认为它伤害到了别人。如果一件事情对别人是有益的,比如分享某种有趣的观点,投喂好吃的零食,帮别人解决一些问题,这些你都会乐意去做。但其实做上述两种事情的目的,是在第3点,如果能得到正向的反馈,这个自我迷惑或者成就的回路就形成了,这个回路本身能够运转得很好。
第4个信念,于我是一种最模糊的信念。因为我自己感觉到的是,我分不出好坏,简单说就是不分好歹。或者说,那种理所当然的好,对我来说是无感的,不够有吸引力的。阈值很高。潜在的动力层面,燃料不足。
当然这些信念,也可以从更积极的角度来思考。
家里有一本《答案之书》,我两次翻到一个启示:调换一下事情的重要程度。也许,这是我应该认真思考的方面。
上面所讲的一切都是你到底想要什么,下面说下怎么到达。
佛家有云: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儒家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今天感受到的是,事情的发展自有它的节奏。要像种树一样(养花的节奏和等待还是不够有味道),来看待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成长。
也许会觉得,这样很死板,或者根本就不是事物发展的的规律。我觉得本质是的,你对一个事情的理解,是不是就像一颗大树扎根向下茁壮成长成枝繁叶茂一样地深沉而有生命力。如果你的底层是这样的,事业发展地再迅猛,你也是一棵树。
大概如此,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