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朋友提及《奇葩说》,庆幸在空闲时间观看了一期,此刻内心的震撼与波动无法用言语形容,它教会我如何打造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期辩论题目:我们终将变成自己讨厌的人,这是不是一件坏事?
题目一出现,我果断回答:是。
因为自己讨厌的人不是他人吗?那我岂不是活成了别人的样子,这一定是一件坏事。
带着自己感性的观点用心聆听正反方的辩论,笑着笑着我沉默了,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都有自己围绕答案的切入点,而我的回答似乎很肤浅,如果我在现场,我该如何让我的观点成为焦点?
做一个有独特想法的人
同样的题目,当我给出答案:不是。
如何解释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可能是在某个特定时间自己做不到所以讨厌。
就像当初我讨厌财务专业,但最终我从事了这个专业,靠着这项技能养家糊口时,它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
就像我讨厌父母约束我,而如今当我为人父母时,我同样约束着我的孩子,这并不是件坏事。
就像我讨厌拍马屁的同事,而有一天我为了升职加薪也成了我讨厌的样子,于生存而言,这不是件坏事。
当我透过屏幕听到正反方淋漓尽致地辩驳,慢慢我最初的观点若隐若现,不是因为我被带跑了,而是因为根据自己最初的观点结合他人的观点,我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五种武器
类比:蔡永康说动物和人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动物就是人类的婴儿期,吃了睡睡了吃,它是无知的;而人它包括婴儿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它是有思想的。
你当初讨厌的那个人和你最终成为讨厌的人所处的阶段不同,思想也不尽相同,它不能算是一件坏事。
比喻:罗振宇在辩论观点中认为当你成为你讨厌的人时,你可以选择重新成长。那么成长是什么?
他说成长就是你捡起被击碎的玻璃心,把它再次放入身体里重建的过程,这一形象比喻让我眼前呈现一副手捧玻璃心的画面,印象颇为深刻。
辩证思考:《奇葩说》之所以受众人喜爱,我想就是因为当一些人说对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说不对,不同的观点让辩论更精彩,让节目更有趣。生活中,我们常听说少数服从多数,试想如果有一天多数服从少数,世界是不是更精彩呢?
忽视经验:泉玲老师说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成为讨厌的自己就像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它不是坏事。因为保持好奇心,不按部就班地生活,不按常理出牌才能略胜一筹。
系统思考:我发现自己已经爱上《奇葩说》,不是因为我喜欢热闹的场面、搞笑的言语,而是因为它让我看到自己思考的残缺,让我学会整合他人的观点重新判断,有句话说得好: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三个步骤
罗列数据:这期节目最终正方与反方以37:63的结果,宣布反方胜,这代表着观众更倾向于反方的辨证。
开辟视角:当我倒带剧情时,我发现其实也可以给出第三个答案:是或不是。
如果你讨厌的是帅或漂亮,那么当你变成你讨厌的样子时,它不是件坏事;如果你讨厌的是犯罪,当你变成了你讨厌的样子,它是件坏事。
整理想法:最终我梳理了思绪,我的答案扭转为反方的不是,因为罗振宇的话直戳我心。
他说当你成为你讨厌的样子时,你可以重建自己,变成你喜欢的样子,这才是成长,这个过程不是坏事。
他把成长比作击碎的玻璃心重建的时候,他接着说:很多人说重建不是有裂痕吗?裂痕又怎样?
莱昂纳德·科恩曾说过: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整个观看过程我自己特别惊讶:惊讶自己的改变,惊讶自己的陶醉,原来跳出思维局限的坑,融合他人的观点再看待同样的问题,会发现生活给予了另一番别样的美!
我想说:如果我有空闲时间,我还要看《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