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记录不抱怨,也不感慨,不抱怨是因为任何工作都有它不好的地方,也就是没有对你来说完美的工作,不感慨是因为现在还太早,什么都没有见过,没资格感慨,现在的感慨在以后回过头来看无非是无病呻吟罢了。
我想梳理一下这四年的工作中,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能不能归纳为某些知识系统或者能力。还好我有学习记录,包括我所做的工程项目记录,我的疑问集,常用数据查询集,还有专题学习笔记,总共四个部分。接下来就详细梳理一下我在这几个部分里面分别干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后应该如何改进。
一 工程记录
这个里面主要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大型项目(机场),特点是周期长,修改多;另一部分是平时所做的小项目,这部分更能反应我的成长。
★先说大项目,我记录的主要由一下几个部分:
1 平时的工作任务,按时间流记录,包括发生的问题,需要配合的资料,需要紧急处理的任务。其实就相当于一个账本,我做了什么,什么还没做。毕竟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这时候记录就是避免自己在不能第一时间处理的情况下,能够回过头来找到这些事情。毕竟工作中是多任务进行,而且时不时还有中断(意外的紧急任务)出现。
2 各专业资料位置。别的专业的资料在不断的更新,每个专业提资料的人也不一样,同一个专业还有不同的人在提资料,因此这个记录就相当于一个地址簿,方便我直接查找网盘位置,当然,也可以同时在桌面上放置快捷方式。
3 工作进度安排。这种情况是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在这里梳理一下工作量,预估时间,以便根据出图时间反推出时间安排,也需要根据任务的优先级进行必要的取舍。
4 发现的问题及遗漏。由于工作量很大,任务繁多,难免会有遗漏及错误,这个记录就是把那些发生的问题,和自己突然想起来或者找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一是为了提醒自己这些遗漏和问题是需要补充完善的,二是提醒自己哪些是自己常常犯的问题,自己的知识点漏洞,思维缺陷等等。
5 作图标准。这个属于参考,可以提高绘图的效率,减少每个人的画法差异。毕竟人的习惯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于这种大型项目,去“个性化”更方便管理,但是问题是作图标准是老大定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执行,很多背后的原因和道理都不知道。
★再说说小项目,小项目挺多的,从一开始跟着别人画图,从最简单的开始画,越来越复杂(高级),到最后可以自己负责一个小项目。我觉得这才是自己的成长路线,是作为一个建筑电气工程师的毕竟历程,而在大项目中自己更多是领导手脚的延伸,负责执行,学到的东西太过单一。下面是我在小项目中的记录:
1 首先我是按年为单位来记录的,从2014年到现在。2013年那半年就不说了,基本没有干活,浑浑噩噩就过去了,拿了一些钱,还觉得很开心,都是自己太年轻啊。
2 2014年接触的项目类型有学校(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中学),酒店改造,办公楼改造,机场通道改造等,大大小小也有十二个项目左右。这些工作的主要特点就是,工作量大,加上自己又不熟悉,导致效率低,非常疲惫。工作内容就是照明插座,防雷接地,偏向辅助和体力工作,对项目没有形成整体的把控和认识。但是好在这个工作是不管你一开始水平如何,只要在画,有人纠正,自己有思考,就会有进步。
3 2015年接触的项目类型有:小学(地下室照明&电力),酒店改造,商场(电力设计),体育中心等,也就四五个项目,这一年中逐步接触电力设计(比照明更高阶一点的设计部分,但是却比照明要简单一些,简单在于体力劳动少)。离整体把控进了一步,虽然也是差了很远,这一年总体进步很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出差在画机场。
4 2016年接触的项目类型有:体育中心,派出所,网球中心,机场加建等四五个项目,进步的地方在于自己负责了两个小项目,对项目的设计过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距离负责大项目还有遥远的距离。进步依旧不大,自己负责的项目没过多久设计完了就放在那里,到现在还没出图(已经快一年了),一是自己都差不多忘记了,而是没有后续的项目跟上,技艺生疏。
5 2017到现在已经过去半年了,接触的项目有:就一个农贸市场,只是负责了初步设计。这半年几乎没有新的项目,都是在修改机场相关的图纸,还有改前几年的图纸,和走流程。
二 疑问集
这项记录中,我分了疑问卷1~4,从14年下半年到现在。说来惭愧,大部分还没有解决,这也是我个人的缺点之一,把事情堆在那里,越拖越多。
从笔记记录来看,我记录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很多,而且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记录的问题越来越有难度了。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我大部分记录的问题,都是平时很少用到的问题。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平时遇到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因而就没有记录;另一方面就是,我接触的东西还太少了,所以主流问题越来越少,不重要的问题越来越多,这里也满足二八定律。
三 常用数据查询
里面有我断断续续整理的常用的数据查询,比如断路器,继电器,隔离开关,SPD,敷设方式,截面与穿管等等,其实就是自己建立的作图参考标准。有时候确实很方便,一目了然,不用思考,直接拿来用就行了。想想挺可悲的,不用了解背后的原理直接用,和机器有什么区别,虽然也有一部分知道背后的原理,但是无法深挖,因为没有尽头的。
四 专题学习笔记
这个笔记主要记录了自己平时接触的专业类别,比如高低压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柜布置,柴油机,电机,电线电缆,防雷接地,低压断路器,照明设计等等。
主要内容包括:相关规范条目和来源的记录(便于查找),网上找到的资料,可以直接拿来用的计算或数据干货,概念的阐释和分类,图表数据等等。
这个是我搭建个人知识系统的一个雏形,虽然道路还很遥远,但是只有慢慢地消化和复习,应用,才有“升华”的可能。
以上可以简化为三个能力:
1 阅读理解的能力。规范,图集,样本,背后蕴含的是阅读和输入,理解并输出,结合实际的学习能力。
2 归纳总结的能力。系统繁杂,知识点众多,理清脉络尤为重要,不仅要深入到每个专项学习,更要有全局思维,归纳总结的能力。
3 着眼细节的能力。每一个画出来的东西都含有很多知识点,因此把握细节才是设计好图纸的第一步。这些信息冗杂,反复,相似而又不同,你打出的每一个字都应该是经得起验证的,你绘制的每一条线都是要准确表达的。我们就是通过这些工程中的细节与信息,才让施工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图纸,图纸就是我们的语言。不矛盾,清楚明白,简单可行,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突然想到一点,其实每个专题后面,都对应着一个学科甚至是行业,而背后的知识要多深入就会有多深入,但是对于建筑电气工程师来说,应该到什么程度呢?我不相信一个工作十年以内的年轻工程师可以很好地把各个方面都了解地很深入,当然肯定有这样的人,但那是小概率事件。
我们平时接触的那么多规范,行业标准,图集,产品手册,它们对我们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是很多工程师都没有问过自己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拿来用的。不然那些专家花那么多时间研究出来的规范,是让你继续他们的研究,挑他们的刺?还是为了让你写一本比他们更好的规范,画一本更好的图集?答案显然不是吧,这些资料都是为了让我们尽量理解是什么样(为什么这样可能并不重要),然后准确地使用就好了。这就是建筑电气专业的行业分工,资料输入,图纸输出,工程师的任务就是结合具体工程项目,把相关规范用好。
而厂家资料也很重要,是我们设计参考,其实越来越不是参考了,而是输入资料,有些东西不写型号都无法画图。厂家的资料更加粗暴了,就是选择数据(我们其实也只需要这个),背后的原理销售可以稍微给你讲讲,但目的也是为了让你更准确地选择(即别用错了)。如果你也可以把产品搞得很清楚的话,那你干嘛还做设计呢?去他们公司那里做技术骨干可好?
所以这个行业已有明确的分工,规范也越来越掌控在相关厂家的手中,这是必然趋势。设计工程越来越复杂,系统越来越多,已经和几十年前的简单系统完全不一样了。导致结果就是你成为了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几乎就不可能是另一个领域的专家。比如你把变压器研究地很清楚,清楚到你都可以设计变压器,那导致的结果就是你不可能待在设计院画图,而是直接去造变压器好了。又比如,你把智能灯控系统弄得很明白,在设计院,也无非就是清楚地知道系统里面的强弱电工作原理,但是绝无可能达到会造出一个这样系统的程度,否则你就去相关的厂家了。甚至你在厂家里面,也是一开始就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慢慢地积累后,才可以说独当一面,研发项目。
所以我们的所有资料都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把它们背后的原理搞得无比清楚。在现在的我看来,这也是很悲哀的事情,每样都不精通。有人会说,你们队规范的理解好于大多数人啊,确实我们对规范的理解好于施工单位,好于部分销售,但是绝无可能在某个单项领域好于这个领域的制造者。不然你以为他们是怎么造出产品的,造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规范要求能够卖出去吗?所以厂家可以引导和影响规范,设计行业的专家们也是参与者而已。这是做工程的宿命,“不求甚解”,会用就可以了,即使不了解背后的原理也没关系。长此以往这样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那就是我们会被替代,因为这说白了就是简单的输入输出吗?有数据,有算法,AI做得比你好,画图软件本来就是AI那一伙的,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