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到了,窗外的阳光明亮亮地照在地板上,将清澈的光束反射在墙壁上,仲夏的时光总是那么静好,好到让我不禁生出停泊此刻的念头。独在异乡为异客,内心缕缕细细的思绪,忽近忽远,亦明亦暗,与生命悲喜无关, 与端午情节有涉。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是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小时候,我并不知会端午的意义,只知那是一个好热闹的节日。 清晨,我和哥哥带着竹篮蹦蹦跳跳去田埂上拔艾蒿,清晨澄澈的阳光照在草叶的露珠上,也照在我们沁出汗珠却笑得无比欢乐的脸颊上,我们把拔回来的艾蒿挂在门楣,插在窗口,挂在所有我们认为可以避除灾祸的地方。
后来,从哥哥姐姐的书本上了解到了端午节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记得当时我想: 这要向江里投多少粽子才能喂饱江里的鱼呀? 正是这些断断续续的知识,完成了我对端午节的启蒙教育。
记得小的时候,端午节从来没有吃过粽子,这是因为一来家里没有包粽子的食材,比如粽子叶,糯米等,另外,端午节前后,正是家中收麦子的农忙季节,家里人根本没有时间去包粽子。最好的记忆是妈妈在端午节炸糖糕、菜角、麻叶时,我在灶膛帮她烧火。但是那时糖糕、麻叶的香味儿,一直留到了现在……
我们女孩子最盼望的是用五彩线绣的荷包,小巧玲珑,爱不释手,一直挂在脖子上……
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不再是那个待在灶膛边跃跃欲试的小女孩,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我吃过很多花样的粽子,花生馅儿的,红豆馅儿的,大枣馅儿的,肉馅儿的,也过很多的菜角、麻叶,却都没有小时候那种美味吃起来让我意犹未尽。当我对端午的概念转移到超市一排排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时,我知道那些端午的热闹就从我的世界消失了。父母已经我们而去,小时候的热闹也随着我们这些聚少离多的儿女慢慢暗淡了。终于,我还是领悟到,小时候那种热闹、单纯的岁月,更是一段又一段静静流逝的岁月…… ……
如今,汨罗江边早已没有了遇人不淑而抑郁殉国的楚国大夫屈原,但他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精神却永留在了人间,我们惦念着他,借以香粽,借以艾蒿,借以龙舟,借以雄黄醇酒,借以我们代代不渝的敬仰之心!
又是一年端午时,除却历史留给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我们对端午是不是还有一份属于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情节?譬如,思乡。是的,此刻的我深切地思念着我的家乡,思念我的亲人,思念着二十多年来我所熟悉过的一草一木!
后来,端午节是2008年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