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是看见与自己的关系,你值得爱和尊重。
——《恰如其分的自尊》听后感
什么是自尊?
自尊就是你怎么看待自己,你是否喜欢自己眼中的自己。
一、自尊体系的三大支柱
自爱,自信和自我观是构成自尊的三大支柱。
自爱就是人能否接受自己。自爱取决于我们在童年时期所受到的爱和滋养。
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的场合采取适当的行动,就是自信。一个人对待失败的积极态度也可以看出他的自信水平。
自我观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优缺点的合理评价。
阿德勒认为,“人终其一生在寻找两样东西,一样是归属感,一样是价值感。”归属感就是知道有人爱他,价值感就是知道自己有能力。感觉自己被爱,同时感觉自己有能力,这是自尊最重要的养分。
二、自尊水平的类型
人的自尊状态可以分为高自尊和低自尊。一般高自尊者行动高效,做事坚持,敢于决定,易产生良性的循环,即使失败,复原速度也很快。低自尊的人较难决策,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害怕失败,容易放弃。
然而万事没有绝对,低自尊和高自尊其实难分孰好孰坏,低自尊亦有其优势,高自尊亦有其弊端。这是我听这本书后,特别受益的一点。
低自尊的优势:
① 擅长倾听、易抓住他人需求、易被接受
② 重视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他人的反馈以调整自己
③ 谦卑、尊重他人,不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④ 谦虚,不被骄傲冲昏头脑
高自尊的弊端:
① 从自信到过度自满只有一线之隔
② 从执着到固执只有一线之隔
③ 更乐意冒险,包括违反社会规则,酒驾、超速、从事危险运动……
④ 七宗罪之首——骄傲
樊登老师认为,实际上,社会阶层才是决定性因素:也许最重要的是拥有与你身边的人价值观相符的自尊水平。
本书中把自尊划分为四大类型,稳定的高自尊和不稳定的高自尊,稳定的低自尊和不稳定的低自尊。
通过学习这本书,意识到自己是不稳定的低自尊,具有以下特征:取得成功后自尊阶段性提升、谨慎、小心、努力塑造更好形象。
① 日常情况下,遇到成功,自尊水平可能上升
② 处于积极与消极参半的情绪状态
③ 面对外界反应会有情绪变化,行为相应作出调整
④ 渴望社会赞许,导致偏离其个人兴趣
三、自尊建立的过程
自尊的起源与自我意识的起源有关,一般儿童在八岁左右开始具有一种整体的自我意识。在童年时期,来自父母的爱、肯定和鼓励他们独立做事情,来自朋友、老师、同学认可与欢迎,对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尊的发展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外貌、运动能力、在同辈中的受欢迎程度、是否符合规范和学习成绩✨是儿童和青少年形成自尊最重要的五个方面。
当孩子评判自己并表示出怀疑和抱怨时,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样他们在长大成人以后才会习惯于寻求这样的社会支持,与身边亲近的人探讨自己所遇到的困难,获得情感反馈和信息支持。父母要平衡好孩子的“安全感”和“规则”,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教育。
成年以后,伴侣关系的和谐、孩子的出色与否、朋友间的相互理解、工作中的成就表现、权势、外貌都会影响到自尊。
四、如何提升与修复自尊
自尊水平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源源不断的投资。
1. 只能有限调整自尊的伪方法
包括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别人成功而获得间接成功,归因于外界,向下比,对评判者进行批评,消费炫耀,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诋毁、诽谤和嘲笑他人,以及自吹自擂等等。
真正有效保护和提升自尊的方法是——认清自己,采取行动,改善关系,改变策略。
2. 认清自己
扩大个人的“开放区”,会增强自尊。我们可以通过聆听感恩、评估反思将“盲区”转化为“开放区”,通过真诚的自我披露将“隐藏区”转化为“开放区”,通过拥抱新事物,迎接新挑战将“未知区”转化为“开放区”。
3.采取行动
樊登老师给出了帮助我们跳出低自尊陷阱的三大建议:反省、交际、行动。
行动本身才是实现自尊提升的有效动作。通过行动、获得正向反馈、然后自尊提升;或者行动、失败、正视失败、再次行动直到成功、然后获得正向反馈、实现自尊的提升。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书中所提的建议,身体力行,培养自己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成为一个有价值感、也有能力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