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母亲拉着儿子的手,千百遍的叮咛;当夫妻间别情依依,泪眼朦胧;当朋友间一场送别的酒宴到了尾声;当远行的学子磕完三个头站起身,向身后一群族人的挥手致意;当脉脉含情的少女、清秀的书生把一截柳枝递到游子的手里。
在水畔,在岸边,在道旁,在村口。
马儿嘶鸣,兰舟催发,同伴呼喊。
这一切,都预示着古时一场远行的开始。
由于山河阻隔路途艰险,由于前途茫茫福祸难料,由于相别经年相逢不易,由于道阻且长家书难寄,古人比现代的我们更看重离别,更珍惜情分。
为求学,为游历,为经商,为做官,古人一生中有很长时间要奔波在路上。
他们在选择交通线路时,往往依山傍水逆水而行,这样才不致于迷路,也才有路可行。
从此,山一程,水一程,山水迢迢。
马蹄得得,舟儿摇摇,步履匆匆,车行缓慢,旅程是长达数日、数月的一大段时光。
这样的慢时光中,在碧水青山白云蓝天之间,古人感悟到了生命的广阔深邃,在电闪雷鸣、风雨飘摇之中,古人体察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对鬼神的敬畏,他们的诗心和诗兴勃发,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让这样的一段旅程也变成了一场诗意的旅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过剑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我常在想,现代人之所以缺乏古人的某些优雅、深情,写不出古人那么优美深刻的诗词文章,是我们太追求速度了,无论在路上,还是在生活工作中,时时是一路狂奔的状态,缺乏对生活生命细致深刻的观察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