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城生活了十年,木坤依然感到自己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
木坤在17岁那年从家乡的小山村来到这个城市,初到时并不曾见过这个著名的城市的繁华,对这个城市完全零认知。
木坤在家乡小镇生活了17年,小镇方圆50里便是木村外出的最大半径。十七年中,有十一年是在学校度过的,每天都是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内容简单而重复。除了在校园的日子,木坤便是在自己的村里度过。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一边在土地上劳作,一边照顾木坤兄弟俩上学。母亲没有什么教育理念,也不懂得什么教育方法,对木坤兄弟俩完全是放养模式。
木坤一路上学到高中,村里一起长大的伙伴,却大多都已经早早的辍学了,开始在城市的建筑工地、工厂流水线上工作。木坤当时不觉得有啥,因为他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从小他就爱思考,他的脑子里总在想各种问题,死,治理沙漠,建设家乡,隐居,出家……直到很多年后,他听了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的关于大学的演讲,又看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才明白自己是何其幸运。那些文章里有一些关键词:独木桥、阶层固化,而那位老教授讲的话,有一句让木坤永远无法忘记——大学毕业证就相当于一张中产阶层入门券。
木坤高考考得不太理想,没有考上自己喜欢的学校,就没再读书了,约了同样考得不好的同学桂林一起,也开始外出打工。木坤的父亲在矿井里工作,不想让儿子也走自己的路,他一直期望儿子能通过读书离开小山村,没想到儿子终究还是要外出打工。木坤和桂林对找工作没什么概念和想法,毕竟一直生活在校园里,对外面的社会完全不了解,便联系了村里一起长大的已经离开学校几年的伙伴,去了伙伴的建筑工地。
第一天工作,太阳很毒辣,工地上的那些钢铁材料——钢管、铁夹子、钢模,全部被晒得滚烫,而木坤和桂林的工作便是整理这些材料,材料烫得简直无法上手,旁边的大工却不停的催促,包工头不时的过来咒骂几句,说干活干快点,别偷懒,不然不给工钱,木坤和桂林只能咬牙苦撑。熬到下班,两人手上各自起了很多泡,骨头简直快散架。伙伴教木坤喝点酒,这样会舒服一些,木坤脑海里想到过去看电视里工人喝酒的画面,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愿意喝下那么刺口的烈酒,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醒来,木坤感到手脚都是麻木的……
木坤和桂林在工地上干啊干,顽强的坚持着。用公用电话给母亲打电话的时候,母亲问木坤累不累,要是累了就回来吧,木坤是个要强的人,没有挣到钱,他是不会回去的。他不怕苦,也不怕累,对建筑工地,已经越来越了解,他心里有了自己的目标——要当大工,可以自己包活。他和桂林刚来工地的时候,包工头给他们讲的工钱是每天40元,时间长了,他们知道大工一天好几百。可是很多时候,累的却是他们这些小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