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社稷的君与民
有观点说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民族就在讲江山社稷了,商纣王还为讨苏妲己
欢心而丢了江山社稷,这样说不完全对。只因为当时的江山是商朝的自家江山,
对整个华夏民族来说,那时期的江山是诸侯国和部落主的江山,并不是得所有民
心的江山。
商王朝统治者不会因为某个民众说:“商王朝的江山我也有份。”而夸赞此民众,
相反说这种话的人,很可能会被定为谋逆造反思想,下场会很惨烈。这是商朝的
天下,和老百姓几乎没有关系,老百姓不过是商朝统治者的资源,虽无奴隶之名,
但也有奴隶之实。
汉朝的建立,守护江山社稷是全体百姓的民族气概,成为既定事实,这个大
汉的天下是黎民百姓士大夫也有份的天下,外来夷狄胡姜戎欺负老百姓就是欺负
大汉。所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王朝不会因为民众说“这个大汉
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而判为谋逆,相反会被称赞为有拥护汉王朝的江山气概,
于是民众会自称为汉人,以国汉为民族称号,名为男子汉、好汉,天下兴亡,则
匹夫有责,大汉兴亡,则匹夫有责。
从汉朝开始,“这个国家我也有份”的观念根植于人人心中。上古时代,商
朝兴亡只跟君的昏庸无道和乱臣贼子有关,跟老百姓几乎没有关系,商朝灭了就
灭了,没有多少老百姓会去怀念,汉朝不在了,汉依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江山社稷成为匹夫有责的民族气概,并非夏商周时期就有,是汉朝时期才有,
汉朝让中华民族有了真正的家国归属感。
二、汉朝的民族基因
大汉时期社会环境和风气比较开明,反而到了宋元明清儒教时代,特别是清
朝文字狱时期,老百姓又不能说类似于:“大清的江山我也有份”的话语,这样
说话等同于谋逆,会被定罪为造反。
大汉作为开明而得民心的朝代,直到东汉末年,汉朝社稷风雨飘摇之时,天
下众英雄还以“匡扶汉室”视为正统。汉朝把日月江河的气概注入了民族基因,
自汉朝长此以来,为民族独立自由而奋斗的中华儿女,都称之为民族英雄。
在汉朝建立之前,华夏由几百个部落发展成为上百个诸侯,再到春秋五霸、
到战国七雄,这段历史的中华民族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家国统一之上,所有的诸
侯几乎都有个统一天下的理想。直到秦朝奋六世之余烈,秦始皇帝实现统一六国,
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家国统一理想。
家国统一的理想在秦始皇手中得以实现,此后中华民族进入两千多年的封建
社会时期,要理解通透中华封建两千年的文化根基,把精力集中在日月江河上。
日月江河文化来源于西汉第十位皇帝汉宣帝刘询时期,定胡碑文所言:“凡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三、中华文化的六个进阶
这里引入一个“文化进阶”的概念,以更好的方式了解中华文化的进阶方向。
中华文化的进阶方向包含:从道法自然,到修身齐家,到家国统一,到日月江河,
到文平天下,到宇宙星空六个阶段。
根据自然规律的特点方式更好理解中华文化的六个进阶:
一:道法自然;
二:修身齐家;
三:家国统一;
四:日月江河;
五:文平天下;
六:宇宙星空;
中华文化从三皇五帝时期的道法自然,到周公孔子时期的修身齐家,到战国
秦皇时期的家国统一,然后到汉朝宣帝时期的日月江河,汉朝成为了中华文化进
阶的其中一条分界线,打开了中华文化日月江河文化新阶段的大门。
中华文化已经完成了一二三四四个阶段,四次的文化进阶。
道法自然、修身齐家、家国统一、日月江河是过去五千年的文化主题。
文平天下、宇宙星空是往后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主题。
凡事都有进阶,文化和政治也一样,秦朝完成华夏民族对家国统一理想后,
汉朝如果还天天喊:家国统一,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于是汉朝开始中华
文化进入四阶段的日月江河文化时期。
实际上中华民族的老百姓真正有“江山”的概念从汉朝才开始根植于心,根
植于民族精神。从汉宣帝时期的这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
口号开始,确立了中华民族江山社稷文化的分界点。
汉朝作为家国统一文化向日月江河文化过渡的分界线,自此封建社会进入日
月江河文化时期的两千年。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
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江山文化阶段,称之为日月江河文化,又叫
江山社稷文化,长度跨越从汉宣帝到二十世纪之间,达两千多年之久。
《龙道——中华文化自信与盛世》沈泰卿著
四、汉朝留下的民族气质
封建时代的文化不管是诗词歌赋、词曲小说几乎都和江山社稷四个字有关。
秦朝之前,每个帝王上位,基本上的任务是在春秋战国乱世之中强大自我,
文化出发点,谋的是更多的城池和土地,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华夏民族从诸
侯势力混战到整体统一,称之为家国统一文化。
汉宣帝之时,“日月江河,皆为汉土”的口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华民族
自此进入了日月江河的文化新阶段。江山和社稷成了封建时代不可磨灭的文化话
题,治理江山社稷始终是汉朝时开启的封建时代两千年多以来中华文化的重心。
歌颂江河日月,歌颂江山社稷。
上至帝王将相,中到士大夫文人,下到黎民百姓,都围绕着江山文化展开。
于是有了:“西北望,射天狼”,“留取丹心照汗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几乎所有的封建时代文化都集中在“江山”和“社稷”两个词、
四个字展开。
文人和百姓都讲常怀赤子之心:天下亡,要么施展抱负收复旧山河;天下兴,
要么治国安邦安抚民心。
释家有句话很贴合汉朝举国上下的气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张骞出
使西域,明知路途艰险,我不去谁去;陈汤借兵远征异域,明知此仗难打,我不
打谁去打;司马迁狱中写《史记》,条件困难,我不写好历史谁去写好历史。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值得肯定的文化,汉朝自上而下的治国安邦表现,超
乎农耕社会时代的想象,国富民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大汉成为当时的天
朝上国,几乎满足了整个中华民族农耕时代社会的所有理想。
(本文引用青年社科作家沈泰卿所著《龙道——中华文化自信与盛世》一书,摘选第五部分:从家国统一到日月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