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的这几年,看了一些书,也了解了各位作家不同的行文风格,起初是被梁衡的大气磅礴所震撼,读的多了觉得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了无意思。对于周国平,林清玄,起初的几篇让我眼前一亮,似乎是找到了浮华世界的清流,看的多了才发现,他们似乎因为自身研究哲学,探讨宗教的原因,思想太消极避世,非我等俗人鄙士所能忍耐。激进如韩寒,刘渝,重思想轻语言,重内容轻形式,隐隐约约有鲁迅的白话杂文之犀利让我果断放弃。而郭敬明,张嘉佳之类的一开始就提不起兴趣,,,,,,寻寻觅觅,我到底在找什么?简单罗列了下目前认为非常好的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解忧杂货店》《乡愁》(赫尔曼黑塞著)及各种散文随笔,我想自己脑中有了些许概念: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坚持,对美好的执着,对未来的期望。
《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的作品,日本作家的文字读起来倒是比欧美的更令人能接受,不过那种独特的阴冷氛围还是有那么一丝。特别是这位据说是日本文坛的代表人物。其他的书都是看了简介就不想读了,比如《白夜行》,虽然评价很高,但故事想想就觉得心里发毛。这本书不然。看完后,我怎么感觉似曾相识呢?后恍然,之前看的新海诚大作《你的名字》好像也是这样的时空错乱,不过《解忧杂货店》这本书无疑价值更高。冥冥之中串起来的几个故事,展现给我们人性的光和热。在最后,一切都得到了圆满,现在的我们正如那三个小偷一样,在社会中努力养活自己,在自己的固有思维中一点一点老去,只有非常巧合的情况下才能有勇气面对自己该面对的,摆脱自己小偷的身份。读完这本书,和其他好书一样,觉得美好的正能量充斥心尖,如锋芒,斩断一切不愉快的烦恼。
每个人都年少过,现在的个体又怎么能代表时空中的整体呢?选择读的书总是符合自己的口味,我知道的一个很独立,很有思想的女生,她喜欢的散文是《送你一颗子弹》刘渝。大概的读了一下,觉得是那种富有女权主义,有点疯,渴望突破的人才会喜欢的。但这位同学平时表现的又很文静,矜持。结合自己的情况,我或许能明白的吧,不得不把自己的狂野压抑的人,说的重一些,都是里表不一的伪君子,而这,富有我们独特的文化环境,不可改变。
放大你的格局,跳出你的圈子,很多人都这么说到。旁观者清,想跳出去,真的这么容易吗?
今天早上看到悄悄关注的学姐转发了一条动态:“你会头也不回的跑向新生活,在陌生的城市安家,逐渐熟悉每一条道路,去学习新的语言,去认识新的人,你还会疯了一样地开心和伤心,回头看的时候恐怕都看不到今天的这一须臾——不,你恐怕根本不会回头看。You will not only be fine, you will be awesome.”这位学姐和上文那位喜欢刘渝的同学是最好的闺蜜,一样的矜持,温柔,内向。同时也是一个上进,成熟的人。说来也巧,我无意间逛我们学院官微时看到一个ID,觉得她的评论很富有情怀,进入个人主页才知道,她就是我随班先修的学姐,虽然我认识她,但她却不会认识我,或许冥冥之中,有相似情怀和心境的人都会相互吸引吧。每次她发的动态都表达出上进与清平的心态,也激励我更好的欣赏生活。现在她刚参加工作,对于自己身份的转变或许也还不太习惯,然而我知道,世界已经开始展现给她温柔的一面,一段时间后,她还是会像以前一样,满眼都是美好与柔情。因为她拥有独特的博爱之心,这份博爱,就是她未来最大的筹码。
类似的心情可以参考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写的很细腻,从家乡的山山水水,到自己的所思所感。唯美而舒缓的语言,仿佛就在耳边絮絮叨叨,絮叨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安逸的满足。这里,我找到了长久以来寻找的一种心态——仁爱包容之心。
有几篇是写她年轻,甚至是童年时期的所思所感。想到今天恰好读到的仿佛好久之前的文章,落款上写着2015。那时,有一个人将要离开大学,离开朝夕相处的知己,去往另一个陌生的城市。未来,就像一个张着大嘴的怪兽,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离别之际,回望一眼,想到刚进入大学的情景。是壮志未酬,更是自惭形愧。
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无忧无虑过。任时光从指缝中流淌。当忽然被剥夺掉清闲的权利,当被生活的义务劈头盖脸的砸在脸上,有几个人还能继续笑着直面人生,保持一份信心与从容?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我最害怕的是失去面对害怕的勇气,但我也知道,这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半年前,同样是开学伊始,我这样写道。当一切都顺理成章,我要感谢这些给予我心灵支持与帮助的人们,无论你们认识还是不认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