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之杜小康(一)

                      榜样的温度

                                魏子琛

      读《草房子》时,我始终有个疑问:杜小康成绩优异、家境优渥,是全校唯一拥有白色自行车、系着独特皮裤带的“焦点人物”,还常为班级出力,可桑桑为何不喜欢他?再读才懂,他的“好”太过高调,像一道隔着距离的光——让人羡慕的同时,更生出难以靠近的自卑,那份优秀里藏着不自觉的优越感。

      而纸月的好,却带着沁人的温度。她字写得漂亮,成绩稳居前列,被人撞到也只是温和地说“没关系”。没有锋芒毕露,只有温柔与谦逊,这样的优秀才让人打心底里喜爱。

      这两种“榜样”,在我身边也能找到影子。同学宁宁篮球打得极好,一次体育课上,他靠着出色表现为班级拿下不少分数,可当我课后请教他投球技巧时,他却带着几分冷淡说:“这都不会?上节课没听吗?那好吧,我教你。”即便后来他真的教了我,那股傲慢的语气也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的好朋友婷婷,则像纸月一样沉静温暖。她写字工整得像打印机,学习次次名列前茅,对谁都温和有礼。一次美术课,我正画着风景,铅笔突然断了,手忙脚乱之际,她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笔递了过来。那一瞬间,一股暖意直直涌进心里。

      原来,榜样的区别从不在“优秀与否”,而在是否带着温度。真正值得我们靠近的,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带着距离感的“强者”,而是那些言行里都藏着善意与温暖的人。

        读《草房子》,照见自己的娇气

                                        刘相成

      读《草房子》时,杜小康总让我想起自己一他明明家境优越,却从不娇气,而我有时却像个温室里的小苗”一点不顺心就抱怨,现在想想真有点不好意思。

      杜小康,住着红门大房子,有别人没有的自行车,可他从没有我条件好就该被特殊对待的想法。上课他坐得最直背书背得最熟;班里要干活,他从不躲着;就算后来家道中落,去芦苇荡放鸭,吃尽了苦,也没喊过一句累。可我呢?上次学校组织春游,我走了没一会儿就喊脚疼;中午吃午饭,看到不合胃口的饭菜,直到老师劝了好久才勉强尝一口。现在对比杜小康,我才发现自己的娇气多显眼,他有好条件却不依赖,我有好照顾却还挑三拣四。

      还有一次更让我脸红。妈妈给我买了新的水彩笔,同桌小琪想借一支蓝色的用,我却皱着眉说我还没怎么用呢,会被你弄坏的”可杜小康有全校独有的自行车,却主动教桑桑骑,一点都不心疼。后来小琪的美术作品得了奖,她特意过来谢我: 幸好你最后还是借我笔了,不然我都画不完。我听了更不好意思了,杜小康面对别人的羡慕,能大方分享;我却因为一点小事就小气,还总怕自己的东西受委屈,这不是娇气是什么?

      现在再翻《草房子》,看到杜小康的样子,我就会提醒自己:别当娇气的小孩。背书挑战,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不想背,可想起杜小康在芦苇荡里冻得发抖还坚持放鸭,我便说服自己,坚持坚持有成效呢;班里打扫卫生,以前我总挑擦黑板这种轻松活,现在我主动说我来拖地吧”虽然累得满头汗,可看到干净的地面,心里特别踏实。

      原来杜小康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娇气”也教会我要懂事、要坚强。以后我要像他一样,依赖别人的照顾,不抱怨小事,做个能扛事、大方的五年级学生,这样才对得起妈妈的付出,也对得起身边人的包容呀!

        读《草房子》,学杜小康的大度

                                        冀翼铭

      读《草房子》时,杜小康的一件事让我记了好久:桑桑因为嫉妒他,总在心里对他耿耿于怀”可杜小康不仅没计较,还主动把自己最宝贝的自行车借给桑桑骑。这份不记仇的大度,像一束光,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和同桌小宇的故事。

      书里的杜小康,是油麻地小学最惹眼的孩子一穿得整齐,成绩好,还有一辆全校独有的白色自行车。桑桑看着他,心里总有点不服气,甚至悄悄盼着他出点小差错。可杜小康从来没放在心上:桑桑想摸他的自行车,他笑着递过去:桑桑偶尔说他几句小话,他也当作没听见。有一次,桑桑盯着自行车看了好久,杜小康直接把车推到他面前:来,我教你骑。看着桑桑骑得跌跌撞撞,他还在旁边耐心指导,半点没提桑桑之前的小心思。那一刻我才懂,真正的大度,不是没看见别人的小情绪,而是看见了,却选择不放在心里,还愿意主动拉对方一把。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的事。我和小宇因为一块橡皮闹了矛盾。他不小心把我新买的卡通橡皮蹭掉了漆,我气呼呼地跟他吵了一架,还在背后跟同学说再也不跟他玩了”。之后好几天,我都故意躲着他,连他递过来的作业本都懒得接。我以为小宇会跟我冷战,可没想到,他不仅没生气,还在美术课上主动把我最想要的蓝色蜡笔递给我:你画天空肯定需要这个,我还有别的颜色。”看着那支崭新的蓝色蜡笔,我突然想起了杜小康一他明明知道桑桑的小心思,却还愿意分享自行车:小宇明明知道我在闹脾气,却还愿意分享蜡笔。我脸一下子红了,小声跟他说:对不起,之前我不该跟你吵架。小宇笑着摆摆手:没事呀,我们还是好朋友。

      从那以后,我也学着杜小康的样子,不把小事放在心上。有同学不小心碰掉我的文具盒,我会笑着说没关系” ;有朋友因为误会跟我闹别扭,我会主动找他聊天。慢慢发现,不计较的感觉特别好一不仅能留住好朋友, 还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暖暖的。

杜小康教会我的,不只是要大度”更是要懂得原谅别人的小缺点,珍惜彼此的友谊”,原来书里的道理,真的能帮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大度的温度

                                李梓妍

      杜小康在班里从不少做贡献。他家开着杂货铺,每当班级表演需要道具,他总能及时拿出支持。可他的“大度”总带着点距离感——不爱多言,凡事都闷头自己扛,这份不声不响的优秀,反倒像一层薄纱,把他和同学们隔开了。

      论优秀,杜小康其实很突出:成绩拔尖,家境优渥,教养也好,全校里除了纸月,几乎没人能和他比肩。可为什么桑桑把纸月当成榜样,同学们对杜小康却总有些“耿耿于怀”?

      答案藏在“分寸”里。纸月同样优秀,却从不在人前张扬。有人橡皮掉了,她会悄悄捡起来放回对方桌上;有人被题目难住,她会耐心地说“没事,我跟你讲讲这道题的思路……”;从不会像杜小康那样,轻描淡写地说“这道题可简单了”,无意间拉开彼此的距离。

      若把人比作植物,杜小康像一棵带着傲气的小树苗,挺拔却少了点亲和;纸月则像一朵安静向阳的向日葵,温暖又让人愿意靠近。这两种样子,在我身边也能找到——就是小晴和小飞。

      小晴活脱脱是“现实版纸月”,心里总装着帮人的热乎劲。班上谁丢了橡皮,她准是第一个掏出自己的递过去;有人借了她的笔忘了还,不好意思提,她还会笑着说“没关系,下次买笔时多买几支就好了”。这份不图回报的善意,让她收获了全班的喜欢。

      小飞则像杜小康的“小缩影”:家境不错,就是说话少了点温度。明明是想借橡皮给人,他从不会温和地问“我借你橡皮吧”,只会简单扔一句“给你”。好在他后来读了杜小康的故事,也看出了自己的问题,还主动跟同桌小晴请教,学着怎么待人更舒服。

其实,“大度”从不是默默付出就够了,真正的善意,要带着让人温暖的分寸。我们该学小晴,用低调的行动传递温柔;也该从杜小康和小飞的经历里明白:多一点谦逊,少一点锋芒,才能让好意真正走进别人心里。

                      “榜样”的秘密

                                  蒋伊婷

      翻开《草房子》,我心中不禁生出一个疑问:油麻地小学里优秀的人不少,为什么桑桑偏偏把纸月当作榜样,对杜小康却始终耿耿于怀呢?

      答案藏在两人“优秀”的本质区别里。杜小康的优秀总带着距离感,他习惯说“我来做”,却从不会温和地问一句“你们需要帮忙吗”。这种“什么都会、什么都简单”的姿态,很容易让人滋生自卑——就像桑桑想学骑他的自行车时,杜小康只把车递过去,让他自己摸索,连一点耐心的指导都没有。也难怪桑桑会觉得,自己永远追不上杜小康。

      而纸月能成为榜样,不只是因为她优秀,更因为她懂分享、肯帮忙,对身边人总有足够的耐心。这让我想起了班里的两个同学:小琪成绩拔尖,却总带着一股“优越感”。有次我被数学题难住去问她,她一句“这么简单都不会,你上课没听吧”,瞬间让我涨红了脸,既自卑又不敢再去请教老师;后来看她教别人跳舞,表面上热情,可一旦对方跳错,她不是纠正,反而笑着指责“这都学不会”,让听的人也跟着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小林却完全不同。每次我遇到难题,他总会主动凑过来,轻声说“这道题确实有点难,我教你吧”。他讲题时耐心又温柔,还会不断鼓励我。跟着他思路走,我总会觉得:再难的事,只要肯努力,总能解决。

      原来,真正的榜样从不是“高高在上的优秀者”。优秀是底气,可待人的善意、基本的人品,才是让人愿意靠近、想要学习的关键。

                      “榜样”的小秘密

                                        刘佳雯

      读了《草房子》,我终于摸清了“榜样”的力量与小秘密——明明杜小康和纸月一样优秀,桑桑为何独认纸月为榜样,又偏偏对杜小康耿耿于怀?

      答案藏在“温度”里。杜小康的帮助总少了些暖意:运动会要搬大锣鼓,他没说一句“我帮你”,只是直接上手,反倒让桑桑生出“你很行,我不行”的压迫感;桑桑想学骑自行车,他把车推到面前就教,这份干脆却让桑桑藏不住自卑,觉得“他好厉害,我好没用”。

      纸月却不一样。每当桑桑需要帮忙,她总带着温柔主动靠近:忘带东西时,纸月会把自己的递过来,从不让他窘迫。这份暖意让桑桑觉得,“成为榜样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可杜小康的冷淡像一层距离,让他觉得“要变成他那样的人,好远好远”。也正因如此,桑桑才对杜小康始终惦记着。

      这样的“榜样差异”,我在生活里也遇见过——恩恩和婷婷都是我身边很优秀的人,但相处的感觉完全不同。我遇到不会的题,恩恩会像小老师一样,把解题思路讲得明明白白;婷婷却只匆匆讲一遍,就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我。还有一次借彩笔,恩恩二话不说就递过来;婷婷虽也同意了,却先补了句“我这个颜色不太显了”。恩恩的温柔总让人觉得亲近,婷婷的态度却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冷淡。

      原来这就是“榜样”的秘密:同样优秀的两个人,都能成为榜样,却因一份“温度”分出了不同。那个带着暖意的榜样,会让人觉得“我也能靠近”;而略显冷淡的那个,再优秀,也总隔着一层让人不敢轻易靠近的距离——其实他们本身都很好,只是有人少了点能拉近距离的亲切感罢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