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那天下午才带着女儿从韩国比赛回来,人一沾床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就天黑了,刚出差归来的先生提议一起去外面吃火锅。一家人遂开车去了生意红火的火锅店,一通香辣饱足后,算是过了小年儿!
年三十儿一早,赶紧和先生去商场采购年货准备欢欢喜喜过大年。商店里人头涌动,过年恭喜发财的歌和过年喜庆的歌儿不绝于耳,非常有过年的气氛,不论是满眼的福字还是街上应景的红灯笼都让人们从感官上知晓过年了。商店里的人实在是多,不能东看看西望望的,决定鸡鸭鱼肉都买一些,快点回家,先生负责瓜子花生等零食采购,一通手忙脚乱,大包小包的回家了。先开始准备午饭,也在心里盘算着年夜饭的东西,哪个先煮那个后做,所以有条不紊的忙碌着。平日里天天下厨的我实在不怕烧饭,快速搞定了午饭。当然在吃午饭和下午准备年夜饭的同时,和亲朋好友的相互祝福就没停过。因为新年是鸡年,今年的祝福也来得特别早(大家都知道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故事影响到了很多人,也真替黄鼠狼委屈了一下,招谁惹谁了这是),而且因为微信的广泛应用,就连老人家都在用微信视频连线。上了年纪的妈妈有时还用不好,女儿,我还有先生不停在给妈妈帮忙,让她得以和在外地的亲戚朋友们都互致问候,大大地满足了她的精神需求,妈妈也是心里高兴的不得了,对科技改变生活,带来的便利,她深深地赞美着,也享受着这种过去都不曾想过的方便。
当然我们就更是各种微信上忙碌着各种祝福问安。大家天南地北地聊着,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都在微信里诉说着各自的过年,让大家一下就少了地域空间的分离带来的不便,就像平日里工作中的电话会议般,所有人都在线上,大家各自晒着自家的年夜饭,孩子们的问候小视频,都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亲切感加强了。似乎小时候过年串门的感觉被微信的遥相问候所代替了。
因为我在上海过年,我苦诉过年没有烟花爆竹的热闹少了很多童年的乐趣,同学们就把他们放炮烟花的视频传上来,让我也可以享受一下感官视觉的美好,科技真的让过年有了新的氛围。过年又多了一份美好,那就是亲情友情的传递。初一收到儿子从西雅图的电话,他和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讲了话,让那种过年无法团聚的遗憾降至了最低点,我也深深地对人不在一起可心在一起的美好形式有着满足感,过年的最重要期盼就是家人的大团聚,以前不能很好的体会,但从儿子不在家的第一个过年起,我们深深地懂得了那些年父母对我们的期盼。我们人在海外不能过年回国时,他们二老孤苦过年,现在想来父母从不曾和我们诉过苦,但我坚信他们内心对团圆的期盼是何等的强烈。
近几年大家都在说过年越来越没气氛了,其实不是气氛淡了,而是你心中对过年的期盼少了,当人们想淡化,简化过年时,那个气氛就淡了。因为对于过年,我们小时候的仪式感是不能少的,小孩子初一穿新衣,过年前大家集体大扫除,大家一起提灯笼放鞭炮,大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包饺子,一起熬夜,初一一早的鞭炮,大家串门拜年,看望老人,等等,等等,这一切都是过年不能少的!少了哪个都会觉得过年不热闹了。
今年过年,上海的天气特别好。所以一家人带着身体不太好的妈妈一起出门走走。虽然都住在上海,但平日里不太出门的妈妈也并不知外面世界的改变。所以带她去浦西看看,看看外面世界的新改变,让她也感受一下上海的飞速发展。一面看,她也是一面感慨。一家人未必要天天去旅行。世界这么大,可在老人眼里,她只想看看她身边的改变。因为这一切和她息息相关。她更关心她周边的改变而非世界的美景。过年陪陪年长的老人走走看看,何尝不是美好,何尝不是他们眼中的浪漫呢?
今年照例和刚从澳洲回沪过年的闺蜜一聚,我们相约以后每年都是一杯茶一杯咖啡的相聚,把这一年不见的日子里的各种故事相互分享,这也让我深深地觉得朋友之间不在乎距离的远近,而是心的距离。朋友之间越简单越真诚,情意就会越深越浓。我们每年只能见这一次,两个小时不可能把一年都说尽,但诉不尽的话语都在彼此的心里。彼此在心中有深深地想念又如何能情淡呢?
明天要回北京看公婆。这是每年雷打不动的内容。虽然只能回去两日,但我们从不曾动摇这个想法。每日工作忙碌,过年无论如何也要去看看年迈的他们,哪怕只有两日,也可以安慰一下他们期盼团圆的心。人将心比心,我们想念儿女,他们又何尝不是呢?
每次回北京过年都会和高中的同学们一聚,同学们的情谊在一次次相聚中更美,情更浓更真。每一次分别就期盼来年再相见。
这就是我的过年感受。既想和家人温暖在一起,也想和朋友们心连心,更想把过年的美好时光都印刻在孩子们的记忆力,把这份浓浓的节日情传递给他们,让日后的他们也盼着过年,喜欢过年,想起过年就是美好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