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车夫祥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购买新车的理想,有了属于自己的车,他拉车更加有动力,每天放开胆子奔跑,他仿佛与车融为一体,对生活充满希望。
图片发自简书App
然而,时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祥子对时事不敏感,抱着侥幸心理,继续跑车。结果,连人带车,被十几个兵捉了去。
越想着过去便越恨那些兵们。他的衣服鞋帽,洋车,甚至于系腰的布带,都被他们抢了去;只留给他青一块紫一块的一身伤,和满脚的疱!不过,衣服,算不了什么;身上的伤,不久就会好的。他的车,几年的血汗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自从一拉到营盘里就不见了!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一眨眼忘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
魂牵梦绕的车突然的丢掉让祥子的心理无比痛苦和悲愤。
吃苦,他不怕;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的工夫!过去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他喊了出来。
祥子的委屈和辛酸在这一刻突然爆发了,他的质问无力而苍白,这也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质问和鞭挞!作品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祥子的内心世界、心理状态极其性格特征,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这一喊——虽然痛快了些——马上使他想起危险来。别的先不去管吧,逃命要紧!
当车辆无法找回的时候,祥子认识到了生命的危险,萌生了逃跑的念头。
他在哪里呢?他自己也不能正确的回答出。这些日子了,他随着兵们跑,汗从头上一直流到脚后跟。走,得扛着拉着或推着兵们的东西;站住,他得去挑水烧火喂牲口。他一天到晚只知道怎样把最后的力气放在手上脚上,心中成了块空白。到了夜晚,头一挨地他便像死了过去,而永远不再睁眼也并非一定是件坏事。
通过补叙交代了祥子被征用后的付出与无奈。无情的现实吞噬了他美好的理想。
最初,他似乎记得兵们是往妙峰山一带退却。及至到了后山,他只顾得爬山了,而时时想到不定哪时他会一跤跌到山涧里,把骨肉被野鹰们啄尽,不顾得别的。在山中绕了许多天,忽然有一天山路越来越少,当太阳在他背后的时候,他远远地看见了平地。晚饭的号声把出营的兵丁唤回,有几个扛着枪的牵来几匹骆驼。
骆驼!祥子的心一动,忽然的他会思想了,好像迷了路的人忽然找到一个熟识的标记,把一切都极快地想了起来。骆驼不会过山,他一定是来到了平地。在他的知识里,他晓得京西一带,像八里庄,黄村,北辛安,磨石口,五里屯,三家店,都有养骆驼的。难道绕来绕去,绕到磨石口来了吗?这是什么战略——假使这群只会跑路与抢劫的兵们也会有战略——他不晓得。可是他确知道,假如这真是磨石口的话,兵们必是绕不出山去,而想到山下来找个活路。磨石口是个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到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或丰台;一直出口子往西也是条出路。他为兵们这么盘算,心中也就为自己画出一条道儿来:这到了他逃走的时候了。万一兵们再退回乱山里去,他就是逃出兵的手掌,也还有饿死的危险。要逃,就得乘这个机会。
老舍先生出色的心理描写把祥子困境中和思考,他拉车后对地理方向的判断、农村生活中骆驼的特点以及紧张感、恐惧感、纠结感生动的表现出来。
作家在第二章的结尾写到: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知等了多久,始终没人来拉骆驼。他大着胆子坐起来,从骆驼的双峰间望过去,什么也看不见,四处极黑。逃吧!不管是吉是凶,逃!
祥子能够逃出虎口吗?他和骆驼之间还有什么故事发生?敬请关注《骆驼祥子》三 骆驼和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