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图片:
随着万物互联、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认识到要掌控一件物品,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不用去拥有它,共享也是可以的。于是,各种共享物品铺天盖地的到来: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其中共享单车是最流行的,虽然他们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
一、共享单车的六宗罪
罪行1: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公共资源的被挤占。因为我们的公共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由于大量的共享单车挤占公共空间和资源,于是出现了停车场的“单车坟墓”。这时,你或许会问:这与我何干?
最直接的就是我们每年上缴的各种税就要被用来做这些事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它吗?
罪行2:其次,我想请问:身处在单车城市的你,遇到过单车挤占人行道、占据行车道被吓出一身冷汗甚至造成生命危险的故事吗?
本来一个城市的自行车道就不太宽敞,再加上还有些单车一族随意穿越人行横道、小车道,让本来就拥挤的交通变得更加拥堵。
罪行3:共享单车的产业真那么大吗?押金用来做什么?君不见单车企业是倒了一家又一家,如今最早投入单车的开始禁止共享单车新车投放,可见其产业泡沫和政府控制的力度。还看过一个笑话,说本来一个公司都要倒闭了,最后做共享单车,几个月就救活了。我们为一辆车交200元左右的押金,那单车企业用它们做什么?是合法买卖吗?
罪行4:共享单车对个人注意力的抢夺。月卡、免费骑、红包……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在五花八门地降低骑行费用争抢用户,其实背后,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注意力也被抢夺了?原本用来思考的时间,还得去判断哪家的单车更好,不是把时间也浪费了吗?
罪行5:共享单车对个人道德的考验。为什么这也算罪行?你想如果没有共享单车摆放在那儿,或许就没有人动脑筋去偷单车、去扔单车;企业不给用户专门场地停放,所以,人类就出于防损失的动机就随意停放单车了,所以,没有设置考验规避这不是罪行之一吗?
罪行6:共享单车可能对个人隐私泄露。上半年我去西安玩过几天,看到满大街都是共享单车,新品牌一上市还免费骑行,我也骑过几次单车。就发现单车的车身都是什么小贷公司的广告,恍然大悟,其实我们注册单车,也就有可能把自己的资料泄露给这些公司。
二、追根原因
我比较喜欢去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也请各位网友看看:
1、在社会层面,我认为共享单车的目的是好的,但政府和企业明显沟通不够,产生了需求不一致。
我试着还原一下:政府想,我为此还得多增派人手和增加花费来负责维护公共空间和交通,但赚钱的是企业,为什么呢?企业想:“我一天就靠租金挣钱,君不见现在还亏得多,反正政府迟早都得管,少投入就少投入”,于是,这块就成了谁都不想管的灰色地带了。
2、在企业层面,为了获取租金盲目投入新车,如今早已供大于求,当然是一个恶性循环了。因为,骑行赚不了啥钱,关键是新增的租金赚钱。
3、在个人层面,这是我最想和大家谈的。
在这背后是有一个动机和社会懈怠的恶行循环。
我就讲一个故事吧,小王把共享单车骑到家附近,这时候周围刚好没人,他就会想:
A:我今天辛苦挣一天的工资也不过买这一辆车,这个车也挺新,搬回家我就赚了两天的工资,而且单车那么多,一辆单车没啦估计也查不到,这时候他就把单车搬回了家。
B:我也不清楚这周围哪里有集中停单车的地方,我哪里有时间去找停车点,干脆一放就走,又没时间损失,回去还要给老婆做饭呢,于是他就把单车随手一放,单车就被停的到处都是。
C:你看那么多人都停那个人行横道上,我也停那里去,反正他们也不知是谁。
那么,你有过小王的想法吗?A、B或者C?
我坦诚,我有过。以下是上述想法的心理学原理:
A: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他人在场能够唤醒我们的优势反应,我们会检验他人的评价从而做得更好。所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我们难免会考虑个人利益最大化。
B:人类都有防止损失的动机,时间损失也是一种损失,如果无损失和时间损失相比,自然选择无损失。
C:从众心理,在社会群体中人类容易去个人化,匿名性使得人们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根据群体意志行事。
三、如何解决问题
既然人类也有自身的弱点,那么我们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呢?
1、政府与企业沟通,将职责划分明确。其实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那么,政府实施监管,企业让出部分商业利益完善设施,都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规范单车数量、设置停放点、约束使用者、监管押金池和用户信息等等。
2、如果要防止人类的弱点,那就可以让法律来决断。
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我们并不是无法可依。
3、公益宣传。可以从人类的弱点入手,使得个人在无人监督下也能遵守道德的约束。
不知这样用心理故事和思维导图解读热点,你是否喜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