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最好的论点。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提到毛泽东思想从一开始的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信奉,表明必须“清算中国古代的哲学遗产”,到后来慢慢转变,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来自西方的思想在中国的环境里不适用,除非让这种思想适应中国民众的心理和条件。”
这种思想的转变,就是从一开始拿来主义,到后来经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结果。
我们的学习也不能只有一味的拿来主义。仅仅把知识学一遍,背下来,并没有太多意义。学习需要有抽象迁移能力,把学习对象的思考方式提取出来,再加以应用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对于他人有用的具体方案,只是拿来套用,恐怕不行。
昨天上课,一名初中学生课本让他背过了,有一段就是讲具体一个人的生日on June 12th,另一段是说我的生日在十一月(in November)。结果在处理考题时,题目换了一个运用场景,in on完全不会选。这就是拿来主义,不深度加工,抽象迁移转化为能为己所用的知识点的错误例子。
尽信书不如无书,需要独立思考。面对一段文字或一本书,需要提取出两三点能为自己所用的要点,确保去掉背景环境还能运用。
手把手教完后,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重点找出,以复述转述写作等形式,进行转化,转化成自己能理解的语言。
2.结合自身当下问题情境,思考运用的具体方式。
3.行动还原过程中检测和反思,纠正自己抽象出的理论,进而指导下一步行动。
你拿过来的知识可能都只是废话,只有真正能留在你的行动里的才有意义。那些知识无用论者,只不过是当了一回拿来主义者而已。
过去以为的,学习先要“听话照做”,但只会照搬显然不能解决学习者的困境。同样,现在这篇也可能只是“废话”,除非,你不只是想当拿来主义,而是结合自身实际,费多一点脑力,去提取运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