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主啊!愿我到死时,仍活出生命。
——温尼科特,英国心理学家
我是藏在网络一端的道德卫士,转发名人微博质问他们为什么不捐一个亿支援灾区;
我是以键盘为武器的普通网友,有人和我的观点不同,我就牟足精神和对方对喷;
我是年老体弱理应被体谅的老人,叱骂一脸疲倦坐在座位上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让座;
我是温良恭俭让的好市民,不争不抢有求必应不断付出不求回报,大家都说我是个好人;
我是碌碌无为无人注意的普通员工,我只是没找到适合的工作,否则一定会一鸣惊人;
我是为了孩子操碎了心的母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以死相逼命令孩子回家相亲;
我是沉默寡言以严为爱的父亲,棍棒底下出孝子,只有听话孝顺的孩子才有出息;
我是家长眼中听话乖巧的好孩子,只要我乖乖的不哭不闹,爸爸妈妈就不会抛弃我;
我是衣食无忧乐得逍遥的富二代,父母为我包揽铺平了人生坦途,我不曾感激还选择知法犯法任性妄为;
我是孝顺母亲体谅母亲的孝子,妻子忤逆母亲还将我夹在她和母亲之间,我将怒火悉数倾泻于她;
我是门门优秀样样特长的优等生,没有我考不好的功课,没有我做不好的事情,我也绝对不可以考不好和做不好;
……
我,你,我们,你们,妈宝男,滥好人,控制狂,抑郁症,孤独无助,不安恐慌,被害妄想,精神分裂,千千万万的面孔或者张牙舞爪,或者声嘶力竭,或者静默死寂,但剥去那层玩偶一样戏剧夸张的表皮,内里露出来的,都是一个个伸着双手张着嘴哭喊着的,巨大的婴儿。
婴儿,特指一岁前的孩子,而巨婴,则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要了解什么是巨婴,就需要从婴儿的心理状态入手。首先,1岁前的婴儿只能和妈妈在一起且生活不能自理,换句话来说就是“共生”,但是在这个共生关系中,婴儿只会意识到他一个人的存在,即“整个世界必须以他一个人的意志为核心,他接受不了不同,不同即是敌对世界”;其次,因为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婴儿会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简单点说就是我想吃奶就有奶吃,我是这个世界的神,即“全能自恋”的心理状态;最后,婴儿的世界是“偏执分裂”的,他看不到不同,也不能允许不同的存在,所有不顺应他需求和想法的事物都是“非我”,是敌对于他的,是不应当存在的失控的邪恶,一旦他感受到了这些失控的“非我”,就会爆发出负面能量,毁灭外物或者毁灭自己。对于婴儿来说,“共生”“全能自恋”与“偏执分裂”都是正常的,因为他的生理发育状态决定他此时只能与妈妈共生,让妈妈全力配合他的需求,并且他不会将失控带来的破坏力归因于自己,而是会发泄出来,比如嚎哭、踢打、破坏等等。
但是,如果这样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一个成年人身上呢?
如果这样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一群成年人身上呢?
如果这样的一群成年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家庭、宗族、组织乃至于更大的群体呢?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以电影人物来通俗解释的话,“本我”就是《卧虎藏龙》里不受拘束一心追求自己所想的玉娇龙,破坏力强大但是活得自在爽快,“超我”是遵守道德约束无所欲求的俞秀莲,理智冷静但没有活力,“自我”则是身处玉娇龙与俞秀莲之间的李慕白,一面追求快意恩仇江湖侠义,一面受制于责任与道德的约束。巨婴虽然也具有基于此结构的人格,但是和正常的人格相比有很大的偏差。他们的“本我”被无限放大成全能自恋,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东西可以忤逆我,我要求别人做什么就应当做什么,我想做成什么就可以做成什么;与此相对的“超我”则强化为绝对禁止,即一旦巨婴发现自认为无所不能的自己居然受到了挫折,就会迅速转而认为“原来我什么也做不了”,进而激发出相当大的破坏力,要么不惜一切代价毁灭忤逆自己的事物,要么怪罪到自己头上,封闭自己甚至破坏自己,有的人还会将封闭自己的“规则”拿去套别人,进而催生出了“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禁止出头的文化传统;至于本来应该代表独立人格存在的“自我”,则因为两个过度膨胀的“本我”和“超我”,变得萎缩坍塌,乃至不复存在,失去了“自我”的人因此就只能攀附在别人身上,依靠别人而活。然而此类现象的根源,却只是来自于人类在婴儿期的两个最原始最基本的愿望:
看着我,抱抱我。
看着我,即把“我”当做一个独立的,真正存在的实体的“人”来看待,在你与我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我”的存在;抱抱我,即来自除“我”之外的另一个个体的爱的力量,是对“我”的存在的温暖有力回应。婴儿在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他人的爱后,成长后就能积蓄起爱的力量去同样回馈其他的人,而巨婴所缺乏的,就是将“我”和除我之外的他人视作独立的个体存在,并与对方进行正向的爱的交流的能力,这也是本书作者在书中探讨和想要治愈的根源所在。
武志红老师选择以当代文化传统与社会倾向中的“巨婴”现象为切入点,对国民心理的分析和探讨,凭借深厚的精神分析与心理学基础,以如同外科医生手术刀一样锋利精准的文字,将人性深处被我们封闭遗忘的边边角角剖开来,显微镜似的把内里“黑暗”“负面”的经脉一览无余地展示给读者看,并在展示的时候引导读者去探究:原来我的内心是这样的?我为什么会是这样?我要怎样才能不这样?他以对痛苦的敏感和人性的关怀,告诉读者要学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婴儿,不要去害怕他压抑他,而是去拥抱他觉知他,因为尽管这个婴儿破坏力惊人,但他所渴求的不过是生命最原始最简单的渴望,只有我们接纳了内心的阴暗面,只有学会了自爱,我们才有能力去爱别人,爱世界,最终活出丰盛的自我。
书中,武志红老师将“爱”的意义广泛化,即一切正向的、对等的能量辐射,换而言之就是视他人为对等、独立个体的包容性的交流与接触。从三皇五帝到现代文明,五千年的时光弹指一瞬,我们从四肢着地进化为直立行走,学着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和获取,但许多人的自我仍然只是一个孱弱的婴儿。我们追名逐利追求达到权力的顶峰,期望的是得到所有人的顶礼膜拜;我们拼命对身边的所有人好,只求给予不求回报,以为这样就能不被他人所讨厌进而不再孤独;我们极力想要融于集体磨平自己所有的棱角,觉得这样就不会被别人以异样的眼神看待;我们一味强调“孝顺”“服从”,将自己与长辈后代强行挂连在一起,一面给别的巨婴当妈,一面又成为巨婴……从始至终,我们所追求的,仍然不过是一个“爱”字。但“爱”不仅可以从他人处获取,也可以源自我们的“自我”,当“自我”足够强大时,他就能正确制衡原本全能自恋的“本我”和绝对禁止的“超我”,而“自我”强大的最关键所在,就是我们要学会拥抱自己,也就是“自爱”。
我是一个独立且不完美的人,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格,有不可告人的私心,有不擅长的短板,不可能全身上下与他人如出一辙,做不到人见人爱心想事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值得被爱,那些应当被珍视和赞赏的发光点,能够通过努力去提高和改善的缺点,甚至还有无法弥补的遗憾,这些构成了我的不可复制性,构成了当下站在此处的这个“我”。创造与破坏,喜悦与愤怒,积极与颓丧,全部都来自于“我”。只有当我站在“我”面前,正视“我”所有的恐惧和不安并张开双臂拥抱他,我才能成为不需要依凭他人的“人”,只有自己站直了身子,我才能解除与其他“巨婴”,或者与其他“妈妈”之间的脐带,将对方视为独立于我存在的、同样有着优点和缺点的“人”,建立“爱”的交流,并最终涉足世界。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但可惜的是已经被勒令下架了,当然“禁书”的噱头也吸引了不少人想办法去读它,有人读了这本书,认为作者是在借机大肆鞭挞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并借此鼓吹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个人主义,然而作者在开篇就说过,西方所谓的“个人主义”只达到了表面的“独立”层面,并没有达到能够以己度人的真正的“个人主义”,而所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作者所摒弃的也只是其中不近人情、有违常理的部分(比如现在还在大肆宣扬的二十四孝)。不可否认,作者在书中对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美德(如孝顺)以及社会现状的看法有些偏激,大概也是因为他的身份是精神分析师,而他的咨询者又都大多面临着此类困扰。针砭时弊剖析民性的文章,有作者个人的思想偏向几乎无可避免,但整本《巨婴国》中,作者的最终目的从来都不是抑中扬西,而是希望读者能够审视自己的内心,学着去做一个独立的“人”,并同时尊重他人作为“人”的存在,至少以我作为一个非心理学专业的普通人的角度,这本书让我领悟到了这样的内容,并开始尝试觉知和反思自己,它就是成功的。
存在主义说,你是你的选择的结果,你要寻找你生活的意义,也要为你的自由负有责任。当你选择正视自己,拥抱自己,进而正视他人的独立人格,满足他们对“爱”的需求,你就能与这个世界建立更丰富多彩的连接,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认识自己”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接纳他人”则更为艰难,但这是一个动态向上的过程,我们在一步步地舒展四肢充盈自我,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将会渐渐充满光亮与温暖。
最后推荐两首音乐,梦龙的《Monster》与Sia的《Breathe Me》,内心的恶魔、困惑与无助,我并不是怪人,我所期望的,是来自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