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焦点转到父母身上,需要被教养的应该是父母。换句话说,我们把自己而不是孩子放到严密监控之下。我们唯一能控制和影响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子女教养往往都是在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子女身上是最有成效。
我们内在的匮乏感渲染了人生的每一次经历。真实的自我被否定后,我们渴望被认可,渴望被接受。渴望获得归宿。这种内心的缺失感带来了阵痛。除非我们对经受过的伤害有所觉悟并直接面对它,否则他不会消失。只有我们觉悟的我们正在重蹈儿时的覆辙这个事实,我们才可以开始找到现在不愉快的根源。
我们最亲密的关系最容易触发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孩子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看不见的一面。孩子让我们看到,是过去没有处理好的那些伤痛记忆。驱使我们有激烈的反应。并且通常以不理智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的行为。
家长真正的挑战,不是关注在孩子身上那些实在的或假想的瑕疵,而是带头做出改变,全然接受孩子的行为是我们的行为的直接反映。与其去“修理”孩子,我们需要转向自己的内心,检查我们的内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都渴望成为“好”家长,大部分人都极力为自己的教养方式辩护。当这与做“好家长”“坏家长”无关,这些不过是标签,关键是要持续意识到孩子总是会将我们的能量反射回来。因此“修理”孩子意味着我们必须先修理我们自己。一旦父母认清,觉醒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存在方式,他们便能明白,没有完美的觉醒,只有不断的追求和持续的成长。
我们的内心越是感觉不踏实,不安全,我们就会表现的越敏感,越顽固,越有正义感。我们如果被自己的担忧和恐惧深深缠住,我们又如何能够真正了解孩子呢?对成见和恐惧的依赖总会阻断我们与孩子的联系。生命就其本质而言,要求我们接受它的“本真”,而不是模式化的期望,否则我们注定会失望。
孩子来到我们的生命中,赐予了我们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自我提升,自我成长。子女教养过程中的每一个时刻都犹如觉醒的警钟,觉醒的前途是光明的,它让孩子从我们的期望中解放出来。并使他们获得力量来发展真我。
孩子的行为反映着我们自身,当我们以此来提升自我时,不仅我们的孩子可以从父母施加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我们也可以减轻负担,不再需要认为父母就必须一直管束和控制孩子的生活。这样,我们开始借着养育孩子,与我们的过去来个了断,因而也卸下了那些关于孩子未来的不切实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