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书名《焦虑又怎样》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心灵成长的工具书。
生活在世界上,谁还能不遇到点儿让人焦虑的事情。
“又怎样”那很不屑的语气,给了我很多的期待,是哦,能怎样?
特别想立刻从书中学到一些治疗焦虑的方法,或者摆脱焦虑的秘诀
本书的作者弗兰齐丝卡.赛伯特是一个编辑和作家,她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在汉堡攻读了时尚新闻学和传媒学,这是她的第三本著作,书中的经历全部都是来自她的日常生活。
整本书就好像是一本自传,里面穿插着一个作者幻想出来的人物——焦虑。
“再次醒来时,我躺在铺着纸垫的床上,纸垫刺得我背上发痒。床脚站着一个人,模模糊糊的样子让我觉得有点熟悉。当它开口讲话,我才认出它是谁。它是我的焦虑。”
这就是焦虑的第一次出现。虽然它的样貌模糊,但是它并不可怕。
甚至在读完一半的时候,我跟随作者的描述,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的低落和消沉以后。
我反而会得出这样的答案,焦虑的出现有可能只是作者启动了“自我保护”程序。
因为对未来的忧虑和自我期待过高,导致作者会用焦虑来抵挡无法承受的“后果”。
虽然书中没有立竿见影的什么方法和秘诀,去摆脱焦虑。但是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记录了从幼年到成年,自己和焦虑相处的点点滴滴,也不避讳自己“承认焦虑”后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而且对于“高敏感基因”的人群,我们很难分辨出自己是“焦虑”,还只是基因在作怪。
跟随作者的文字,在她缓缓的讲述中,我们仿佛作为一个愿意倾听的朋友,和她一起经历和面对了她的自我成长之路。
生活中我们或许会承认自己“焦虑”,但我们却未必敢于像作者这样“直面自己的内心”。
这比起读一本《终于摆脱了焦虑》这样的书,我们缺少了决绝的割断,但是寻找到了成长的勇气和力量。
因为书中提供给作者的“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只是粗暴的否定“焦虑”的存在,而并没有办法改善作者的症状。
而更换了医生以后,却是从根本上找到焦虑产生的原因,从而梳理了作者的恐惧,让作者坦然去面对和接受焦虑。
根本上来说,任何问题的产生都离不开自己的思考模式,而解决问题有时候可能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你是否会更换思考的角度。
《焦虑又怎样》这本书,不是一个摆脱焦虑手册,更多的是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焦虑也可以转变为成长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