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美国人A.Kadushin和D.Harkness编著的《社会工作督导》前,我并未了解到社会工作督导与直接的社会工作服同样的复杂。社工界公认,督导有教育性、行政性、支持性三大功能,《社会工作者督导》一书也用了近四百页来系统介绍督导的角色、职责、所遇问题、三大功能如何发挥等等。看此书时,我更加确信,所谓的三大功能其实不是泾渭分明的,如一次个人督导,通常是以面谈进行,它可能三大功能同时发挥,三炮齐发。督导者是在督导的过程中,帮助社工处理各种在开展服务中压力和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督导者发挥教育功性能。
督导的教育性功能,最主要就是督导者直接指导社工如何开展实务和教导其相关的知识。显而易见,督导者自身若无资深的实务经验和渊深的理论知识,很难想象是如何教人的。书中介绍,美国拥有十年实务经验以上的督导员占其总数的42.4%,六至十年的也占到21.4%。政府相关文件要求,广州的社工服务机构必须配备香港受认证的资深督导者为督导员。如今,广州的本土督导也有相应的认证要求,本土督导的社工实务年限具体多少,我未有详细统计数据。不过,广州家综模式的社会工作服务从开始至今也只有五六年。本土督导研修班中,在2013年开始第一期,基本上都是社工机构的总干事或副总干事,也有些中心主任(家综的项目负责人)。他们的一线实务经验有多长,我只能估计大概。还是那个问题,本土督导未能较好地回归实务。一句话说,我认为总体上,本土督导自身的实务经验还未足够是较普遍的。做到机构高层,想实务都难,除非不坐那个位子而来到前线。但中心主任、副主任之类则不同,他们才是监控实务和指导社工的人,不得不做。在美国的督导,其实是指中心主任、领域组长那样的中管理者,非高层管理人员。本身督导班其中一个招收要求是“至少三年社会工作经验”,而非“社工实务经验”,就如社工师考试那样,所谓的“社会工作年限”,其中的“社会工作”究竟是什么工作,实际上是“在社会上工作”。
其实当前本土督导的处境也颇尴尬。督导班毕业的本土督导开始逐渐取代香港督导的角色来指导一线社工。可是中心的一线社工心里却有较大落差。现在是香港督导更多转向督导本土督导,减少了一线社工直接督导的投入,两年实务经验以上的,所要求的督导时数较少,由本土督导来指导一线社工(尤其是工作经验较少的社工)。一线社工们希望香港督导来指导自己实务,他们相信香港督导能指导自己更好的成长。毋庸置疑,香港督导确实会比本土督导的各方面都更优胜。而机构的做法也有其考虑,一来,聘请香港督导的督导费用高昂,本土督导受认证之后,在机构内进行督导,帮机构省下不少钱。二来,本土督导本身也需要成长,这也是行业发展的要求所在。这样做,本身的目的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这个过渡阶段,有些问题是未能处理好的,因为本土督导与社工的信任关系尚未能建立。
督导关系也是要求有稳固的信任关系才能促进互相成长的。目前,从同工的表述来看,对本土督导不信任之处,也在于他们的实务经验未能给社工们足够的信心,社工内心及抗拒被安排由本土督导指导。本土督导读督导班时,有相当多的功课,其中一项便是要指导两名家综社工开展实务,设计文书批阅,个别面谈督导和现场督导等。选中被督导的同工与我分享其体会,其内心是不同意本土督导的部分意见,甚至会有一种想看看他们的“功力”如何这种心态。当督导与自己的实务的意见与自己看法不一致时,有时也不敢把不同看法表达出来,甚至会有觉得督导员还不够专业。受督导者确实有自己的顾虑,毕竟他是在被指导,被教育,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可能被视为在挑战督导者。对于此,我则是建议同工直接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这并不意味着挑战督导者。很多时候,对服务情况最清楚的是负责跟进的社工,文书未必能十分详尽地反应所有情况,向督导者表达不同意见,也是澄清实务情况。而且,对于实务上的有不同看法其实是正常不过的,本土督导对实务的情况也有不及社工了解更多,表达自身不同意见,虽然会为本土督导造成某程度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也可促进督导员的反思和学习,对其成长也会有帮助。说到底,本土督导与社工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是本土督导本身实务经验上的积累不足以让社工信服。
然而,本土督导自身在督导工作过程中出现何种反应,我目前未能也无法了解到。书中描述美国的督导员对自身督导角色不满之处,反映其督导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中,“由于不得不督导比自己年长、经验更丰富的社工而产生焦虑”,只占引起督导员不满的原因的2%;但“由于不能肯定自己拥有和各督导员所应具备的足够学识而产生焦虑”则占到22%。虽然,这始终是美国的情况,他们也不再是正读督导班或刚从督导班毕业的督导员,但是,更有经验的督导员也有存在这种压力,刚起步的本土督导似乎也难以避免有此情况出现。尤其是督导员对于自身是否拥有足够的学识上,总的情况上看,起码是一线社工对其认同度不高。同工常吐槽:我们培养的督导都不做实务的。机构有一项目点的负责人事机构总干事在学校带的研究生,有同工对此感到可笑:一个没有做过实务的人,如何督导社工开展实务?要让社工对本土督导有信任感,本土督导的实务经验是如此的重要的。督导所要求具备的学识,不只是专业理论,未能用自身的实务经验作指导,纯理论的分享显得空洞乏味和苍白无力,难以让同工感到有帮助。
从我自身作业经验来看,我实务的知识绝大多数是离开学校之后从督导和培训中获取,督导者对我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而在本土之外,也与我自身情况相当接近,“由90多名拥有社会工作硕士学位的直接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所返回的问卷调查显示:不论从运用的频率上,还是从实务工作的重要性上,有关事务工作的主要知识都是从督导那里或得。社会工作教育为实务工作所需的知识提供一个总体的框架,而督导员则就工作经验、在职培训和同事一起为满足社会工作者苏承担的具体要求,对总体只是进行工具性诠释。”由此而看,督导者必须要比社工的实务做得多,知识更全面和系统。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社工确实也会在某一点上会比督导更擅长,但不会影响到督导指导社工开展服务,督导在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比社工更全面、更深入。这也是督导员与被督导者建立信任关系的保证。
本土督导成长过程会是曲折的,在目前的模式之下,恐怕是无法避免这曲折的过程。对当前督导模式的思考,我也了解到他们可能面对的压力和困境。从个人的观察来看,本土督导者的督导技巧确实也有了成长。在美国,督导员获得满足感的主要原因百分百当中,居首位的是“帮助受督导者在专业能力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占到88%。而我所认为的,督导三大功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向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是督导员获得满足感的第二位,“由于我的督导工作,更多的当事人可以获得更多更富成效的服务”占75%。所以,当我与被本土督导挑选为“功课”的同工交流时,我说我其实也想他们挑选我来作为“功课”。同工则认为,对于我这么“资深”且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他们才不敢自找苦吃,甚至有人说,我比他们更专业之类云云。我自身本无与本土督导较短量长之意, 是希望通过本土督导的督促来迫使自己更高效和严谨,就如霍桑试验中的被测试者产生的效应一样。不过,也不难理解,本土督导挑选实务经验更少的同工,会更容易看到他们的成长,自身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来得较容易。同时,我是个敢于表达不同看法的人,这也会让本土督导感到被挑战和有压力。不过我仍然是坚持一贯的看法:本土督导自身实务经验还较少的情况下,需要回归实务,不只是提高所谓的督导技巧,这是其成长中必不可少的。
督导的教育功能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教育相对应的便是学习,督导员去教,社工去学习。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在积极的教育学的关系后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离不开某些先决条件,书中列出的原则有六个。其中一个是必须激发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目前来看,本土督导与社工其实都需要一起学习。而学习,又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每个社工的学习动机不尽相同,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作为本土督导,在学习上的带头作用是必须的,这种学习包不包括工作之外的时间去学习呢?又该如何去鼓励?我会强调,社工的学习不应过分重注学习如何带游戏、设计活动这类表层内容。这些其实是最容易学的,在企业或其他组织的人在搞活动时,谁都学得到设计互动游戏或拓展活动。游戏,有时看一眼就能学会。社工需要学习的层次应该更深入,分享学习的体会时不应“浅出”,如某些“知识分享”只停留在“对······有更多了解”,或“了解到······的相关知识”这样一句话,其实是等于没说。还是那句话,如果小组中组员分享时也只是这么一句话,“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的知识”,社工会不会说“看来大家都收获满满的样子哦”?所谓让同工写的的“培训反思或心得”,其实只是作为参加了培训的“证据”而已。本土督导员应善于引导组员学习和分享。但或许是多数人都喜欢速成,同时每个人对社工专业知识的热情不一,督导员本身在这方面确实也无能为力。或许,当学习有满足感时,会有更多学习的动力。而最能产生学习满足感,同时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恐怕莫过于能直接使用知识于服务中了!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督导者,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本土督导确实需要成长,本土督导必须是资深的。现阶段下,多数人都会觉得,大家的实务水平都差不多,当然,其中会有拔尖者。然而,我自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督导员,恐怕还相当遥远!有同行问我做了多久,当他们听到“三年”时,第一反应就是认为我“资深”,听到我说是社会工作本科时,我几乎能觉得他们把“惊叹号”也说出来了。我期望自己成为一个督导者,但很清楚,我现时的经验和专业,并没有让自己有那种“优越感”。我想还是先不读研究生了。如果我是研究生,学历比督导者高、一线实务时间比他长,然后他来督导我,我不知自己应如何面对。当然,不是学历高,实务年限长,就一定是做得好。既然,没有也本土督导是有很多年的实务经验,也还没有督导者是全面了解各个领域的具体知识,我又何须顾虑太多?还是找机会跳槽,即使是实力较差的机构,如能有更高的职位或做督导,何不将其作为跳板?也有人安慰我不必过于焦虑,如今的社工行业,即使我现在能谋取某个领域组长一职,也很难有更高的职位,趁如今在一线岗位积累更多实务经验是极有帮助的。不过现实情况也很矛盾,本身督导人员就是社工行业中的少数,督导人员基本却接近饱和了,一线社工的工资也显然不可能比更高职位的高。即使再扩充,也要求报读者需要有管理经验,一个做了十年一线服务的社工,也很可能没有机会成为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