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行业也在迅速地发展,因此玉米种植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栽培和管理。农业社会时期,我国种植玉米是依靠二十四节气,春天是玉米种植的时期,秋天是玉米收获的时期。进入现代社会,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只有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种植和管理,才能够生长出较好的玉米。因此,在玉米种植管理时要了解土壤的实际情况,根据土壤状况对玉米进行灌溉和施肥等玉米栽培管理,同时,还要注意玉米追肥、防倒伏等问题。详情如下:
一、玉米种植地的选择和处理
1.1 选择土地
种植玉米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土地,良好的土地能够大大提高玉米的产量,同时还能够提高玉米的质量。在我国,玉米的种植范围较为广泛,玉米在山地、洼地或者平坦的土地上都能够存活,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如果玉米生长在碱性土地上就会影响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如果一块土壤连续种植玉米就会使土壤中的养分大量损耗,玉米缺少所需要的元素和养分就会减产,从而降低农民收入。在选择玉米种植土壤时,尽量避免选取连续种植3年的土壤,可以选择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土壤,例如红薯和土豆。种植土豆的土壤养分较为充足,对玉米的生长有较大的帮助,能够补充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养料和水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选择好种植玉米的土壤后,应该及时对土壤进行翻地和松土,以保证土地的平整,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为玉米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玉米的种植也逐渐向机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常见的是由机器代替人工完成翻地和松土的工作,使人力得到解放。翻地和松土可以使土壤变得松软,可以利用土壤中已经腐烂的植物为土壤施肥,还可以将野草的种子埋入地底,降低野草的生长速度。翻地松土后,还需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浇水,避免土壤中的水分流失。
二、玉米种植过程中的栽培管理技术
2.1 选择玉米种子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种子的优劣决定了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在选择玉米种子时,要充分考虑玉米种植土壤的情况以及玉米种植地区的湿度、温度和降水量等多种因素。在我国,虽然很多地区都种植玉米,但是由于环境差异和地区差异,选择玉米种子时要仔细认真地挑选,将烂种子和坏种子去除,选取优质的种子,这样才能够确保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在玉米种植前,要对玉米种子进行晾晒,并加入一些防治病虫害的农药,提高玉米种子抗病虫害的能力。在播种时,要选择合适的天气,在湿度和温度都适宜的天气进行播种。
2.2 玉米幼苗管理
对玉米种子进行播种后,要让玉米生长一段时间,然后用有机磷农药对玉米幼苗进行喷洒。在玉米的幼苗时期,玉米的根生长极其迅速,但是地面上的幼苗生长缓慢。增加对玉米幼苗时期的管理,才能够确保玉米幼苗茁壮成长,玉米长出苗后应该及时进行查苗和补苗工作,对于缺少玉米苗的部位可以另外种植种子。除此之外,还要及时对玉米进行施肥,补充玉米所需要的磷肥、氮肥等,以确保玉米顺利生长,但是注意施肥要适量,避免破坏环境和土壤。在玉米幼苗时期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玉米幼苗的存活率。
玉米生长最快的时期就是玉米穗期,需要充足的养分和水分,而玉米穗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供玉米所需的大量水分和養分,在这一时期,需要对玉米进行适当的浇灌,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在这一时期,玉米周围的野草生长速度也极快,它们大量吸收了玉米的养分,因此要做好除草工作,将生长较差的玉米和野草一起拔除,为生长较好的玉米提供充足的养分。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还要对玉米进行施肥,要合理地选择肥料,适当地增加一些氮肥。雨水并不能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所以,为了保持土壤的湿度要进行适当浇灌,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4 花粒期管理
玉米穗期过后,玉米就进入了开花结果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要做好浇水、施肥工作。在雌蕊吐丝时期要对土壤施用氮肥,以确保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在对玉米进行施肥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浇灌。花粒和玉米籽生长的最佳时期就是花粒期,在这一时期需要对玉米进行二次浇灌,要控制浇水量,避免因浇水过多影响玉米生长速度。另外,在梅雨季节还要进行排水。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较多,如果玉米被病虫害感染,那么将会大大降低玉米的产量。玉米最常见的病虫害有黏虫、蚜虫、玉米叶螨、玉米螟等,对此农民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例如,采用天达阿维菌素和天达腚虫脒等防治灰飞虱和蚜虫。除此之外,辛硫磷颗粒或者代森锰锌霜脲氰等也可以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三、总结
总体而言,在种植前,要根据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加强对玉米幼苗期和玉米穗的管理,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还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