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0
通常我们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就是学的知识要去实践,不能做个空谈家,而要行动起来,要在用中学、学中用,才能获得真知。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两个问题:
1、知识太多了。其他的获知渠道不说,光是打开手机就什么都有了——所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那么我们究竟该学什么?
2、可做的事太多了。我们的兴趣爱好那么多,可是时间却只有那么多,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呢?
所以虽然知道了要知行合一,但是我们却仍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甚至可以说学的越多、做的越多,内心越迷茫。原因就是我们虽然"天下我有",却失去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本心。失去了心的统帅,没有了学和做的方向,自然学得越多、做得越多越迷茫。
我们从小所受的学校教育一直采用的是朱程理学提出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不管一个东西有什么用,先格出它的原理来,边格边致知,但是这种方法有个弊端,就是格着格着容易跑偏,满世界乱跑岂不是迷茫吗?而且,格物仅仅是为了致知,就容易只满足于知道道理,而不强调实践了,变成了空谈派。
而阳明心学则是从终点出发,反向而行。由人生价值的终点反指向起点,让我们朝向正确的人生方向用功,这个正确的方向就是心学中的"致良知"。在这个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的方法就是"知行合一"。
而"知行合一"是有三个层次的:去做、行动只是"知行合一"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心与行相合",也就是沉浸式学习;第三个层次是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升华统一为"一",这个"一"其实就是"良知",也就是我们的本心。
行动只是"知行合一"最基础的部分,重点和难点在于"合"和"一"。要做到心与行相合,郦波老师提出了"三个魔",就是学习一个东西,要时时揣摩、用心琢磨、仿佛着魔,这也正是沉浸式学习的状态。因此,我们面临不知道该学什么、做什么的时候,应该做做减法,尽量专一。正如儒家经典中提出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正是因为人心容易受外界影响随波逐流,道心又很微妙,所以只能"惟精惟一"才能学到真知。
那么要如何达于"一"呢?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方法是"静思",也就是冥想、静坐等等。平时我们为什么不能看到事物背后的规律(也就是"一"),是因为我们心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原则性的东西反而忘到脑后了。而静思能够清空我们的纷繁思绪,重新让重要的东西浮出水面。
郦波老师讲王阳明深入浅出,发人深省。想要记录的内容特别多,体会到思绪繁杂的痛苦。但是本着行动为先的原则,不管质量好坏,先写下来。今后再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