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挺欣赏日本的影视作品,喜欢日本作品中那些特别细腻的细节处理。前两天和盆友去看了这部最近在日本还有在中国从电视剧到电影都很受欢迎的《深夜食堂2》,很治愈,很温暖,很直击内心,也很有感触。
我是一个挺喜欢看日剧的人,总觉得日剧更真实自然也更有人情味。
深夜食堂的电视剧版也有追过,不过这次的电影版,对我的触动更深。
电影版中的料理和美食貌似没有那么着重了,故事与人情占了主要部分。
电影主要讲了三个故事:
°生活压力过大有丧服癖的女编辑,深夜穿着丧服解压,在葬礼上认识了欺骗自己感情的人,也遇见了自己最后想要共度一生的人。
°不同意儿子和年长他15岁的女性结婚,一直爱着死去丈夫的单身荞麦面馆母亲。害怕儿子步自己后尘伴侣先一步离世,最后只留自己一个人孤单的活着。
°年轻抛下丈夫儿子追寻自己的爱情,晚年一直在后悔与内疚中度过的风烛残年的老太太。一直害怕儿子在东京过的不好,钱不够花,过得不够幸福。晚年一直在悔恨埋怨自己年轻时犯的错。
这三个故事,貌似都与“死亡”有关。
日本好像特别喜欢思考关于“死亡”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日本的电影,名字叫《入殓师》。真的是一部很柔和又充满力量的作品。
当时看的特别感动,至今我还记得剧中唯美的大提琴配乐,男主那双虔诚又温柔的手。它让我第一次觉得死亡是那么神圣,也一直对剧中的那段特别经典的话记忆犹新:
死亡就像是一道门 死亡并不是结束 而是通过它进入下一个世界 就像一道门一样
而我则是守门人 在这里送走无数人 并对他们说 一路好走 来世再见
——《入殓师》
总觉得日本这个民族总能特别理性的对待死亡 直面死亡。
我们中国人对死亡和性总是避而不谈,总觉得不吉利亦或是不雅。我个人觉得,只有直面这些人性中最平常的事情,才能活的更坦荡更清明。
逝去并不是终结 而是超越 走向另一程
感觉只有直面死亡,才是对在生最大的感悟,也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
愿每个人在旅程的最后,都能被温柔对待。
记得曾有人说,出生时,我们在哭,周围的人在笑。死去时,我们在笑,而周围的人在哭。
没有人可以告诉你死去的旅程最后到达何方,我们永远不知道,生命会在什么时候戛然而止。所以,才更应该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现在你所拥有的一切。
长的是深夜,短的是人生。
深夜食堂用各色各行陌生人的交谈,陌生人所经历的死亡、亲情、恋爱、衰老作启发,让观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更清晰理智的看待人生百态。
有点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的感觉。
在你身处人生的低谷、遭受生活上的艰难困苦之时,总有着那么一部剧、一部电影、一本书,一直陪伴着你,让你不再孤独,不再一个人承受这些压力。
它会给你讲其他人的艰难故事,讲别人如何走出比你更艰辛的路。告诉你,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河流。
有人说边哭边吃饭的人,一定能很坚强的活下去。因为,与人相伴,食物,是最不可忽视的。
你只要还有吃的欲望,还知道饿,还知道品尝食物的美味与否,就是活着。就还在人间。
所以,这小小的饭桌上,容放下的人生的喜怒哀乐,死生荣休。真的更加平易近人也更能触动我们的内心。
还记得我当时在西班牙游学的最后一餐,因为周日的全城休假去吃了麦当劳,当时吃的时候我对同行的伙伴说,终于知道安东尼讲的在国外吃麦当劳的感情了。
唯一一个曾经熟悉的味道,唯一一个能在全然陌生的国度体验到的亲切的东西,能让我们想到曾经在国内 一起吃过麦当劳的家人、朋友,那些我们一起经历过的这样那样的事,一起有过的美好回忆。
感觉食物,是真的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给予我们生活的力量。
其实,我一直都很希望在我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个如深夜食堂这般的地方。
有一处累了可以歇歇脚的驿站。不问情由,却总能满足口腹之欲的老板。话说一半,便已心照不宣的同行的伙伴。
让这个大世界的种种最终汇聚在这样一个小世界里,而这个小世界有稳固的社交人情关系,尽管交流接触的时间不长,但是可以让身在其中的我们更安心,彼此也能互相安慰,真诚以待。
有人可以倾听你的心事,听你的难言之隐,听你我生活中工作上的唠槽与烦心事。这种人情味,真的是难能可贵。
特别羡慕电影里面的那种温情,那种关怀。
伴随着片头悠扬的音乐和深夜食堂的老板低沉的独白:
营业时间从深夜12点到次日7点 人们称这里为深夜食堂 菜单只有墙上贴的十个 可以随便点其他的菜 能做的就做 会有客人来吗?还是有很多人的
希望《深夜食堂》系列可以更加长久的陪伴着我们,也希望老板做出的那一碗碗食物、一盘盘料理,可以给更多的人带去片刻的慰藉和温暖,让大家的人生,都能活的像这风铃声一样清脆。
老板,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