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照例翻阅一下当天的《金陵晚报》,吃惊地在A33版“老南京”专版看见了我发在西祠南京城市记忆版上的《黄埔路上的门坊柱》话题,报纸给的标题是《不起眼的水泥柱原来竟是民国遗物》。
本来,发帖的初衷是想在这个关于南京记忆的版上,让一帮探寻南京历史的爱好者知道这个“国防部”门坊。最初在帖子里只有一百来字,都是以图片来展示它。版主高山流水之母看见后惊呼“太牛了!真的没注意!”,戏称“应该评为2011第一个探索发现奖!”标题上加了《重要事件》,并且给我留言,邀请我“在有空的时候,能将这个话题从开始到现在的讨论及图片转到本帖中”。于是我写了一篇一千八百字的文章补在了帖子上,引来不小的围观。却不料如今又登上了报纸,让这个被冷落了六十多年的水泥柱一下子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或许这真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可能让它再多伫立一些日子。
[转] 《金陵晚报》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老南京 A33
不起眼的水泥柱原来竟是民国遗物
黄埔路旁有个水泥柱子,很可能是国民政府“国防部”大门口门坊的一部分,网友呼吁进行保护
玄武区的黄埔路堪称南京最美的路之一,到了夏天,路两边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走在这条路上,哪怕日头再毒,几乎也晒不到太阳,感受到的是无比的清凉。
其实,黄埔路的路边,除了法国梧桐,还有一些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历史遗迹。近日,有细心市民在西祠“南京城市记忆”版上发帖,称黄埔路上有一个高大的水泥柱子,就是一处被遗忘的历史遗迹,“应该是国民政府国防部大门口水泥门坊的一部分!”
法国梧桐间藏着个水泥柱子
发这个帖子的网友名叫“jinlinglq”,是黄埔路一带的老住户。他的帖子“黄埔路上的门坊柱”在“南京城市记忆”版上出现以后,立刻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我经常从那里经过,从来都没有发现路边还有个门柱子啊!”有网友在感叹之余,也深深敬佩“jinlinglq”的观察力堪称细致入微。
记者在看到这个帖子以后,也迅速前往黄埔路寻找那个老门柱。
黄埔路是一条民国期间开辟的路,路的尽头,是抗战之前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院,由于该校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广州黄埔军校,“黄埔路”的得名就是因此而来。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则是设在清朝陆军学校的旧址上。
如今的黄埔路,一边是南京军区总医院,一边是钟山宾馆。除了高楼,满目可见的,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树。记者在黄埔路上找了半天,终于在钟山宾馆黄埔路侧门的对面、南京军区总医院的东墙外,看到了那个高大门柱。
只见此门柱距离黄埔路南端路口不远,它“躲”在两棵法国梧桐树之间,默默矗立着,很不起眼。记者简单目测后,估计其高将近四米,水泥质地,朝东的一面还有一些残留的金属部件,只是锈蚀得非常厉害。“这个柱子是干什么用的?”记者询问了几位钟山宾馆和军区总院的工作人员,他们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据“jinlinglq”在网上透露,其实,在这个门柱对面的钟山宾馆侧门门口,本来还有一个门柱。两者隔街相望,几乎一模一样,“可惜,前几年钟山宾馆开侧门的时候把那个老门柱给拆掉了!”
可能是“国防部”门坊的一部分
残留的这个老门柱看起来很普通,但也说明这里当年存在过一个大型门坊建筑。那究竟是一个什么建筑呢?“jinlinglq”为此做了一番考证。通过一些老照片的帮助,他找到了线索,并下了结论:“这应该是国民政府国防部大门前门坊的一根柱子!”
据介绍,国民政府的国防部成立于1946年6月,首任部长是白崇禧。“国防部”使用的办公用地,就是抗战爆发之前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大院。资料记载,这个院子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当时一共有西式平房62幢,西式洋楼17幢,总共1075间。而在“国防部”大门前的黄埔路上,有一个大大的门坊,上面有“国防部”三个大字,和那个庞大建筑群相对应。
“国防部”门坊的老照片并不难找,至今还保留着不少。记者在资料里找到了其中几张,通过比对后可以发现,老照片上的门坊柱和现存的那个门柱子几乎完全一样。“jinlinglq”也因此判断,现存的那个水泥柱子就是昔日国民政府“国防部”门坊的建筑遗存,上面的金属部件是镶嵌坊额的零件,而坊额早已经消失了,上面曾有“国防部”三个大字。
在翻看了多张老照片后记者发现,“国防部”的这个门坊至少在1947年左右就存在了,而至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它还完整地矗立在黄埔路上。
网友呼吁应视为文物保护
“黄埔路上的门坊柱”这个帖子出来之后,有网友找到了几张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东路、黄埔路一带的航拍照片。照片显示,在抗战爆发之前,黄埔路上有两座门坊,这两个门坊极有可能和当时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有关,其中南面一座的位置和后来的“国防部”门坊几乎一致。
“国防部”门坊是不是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呢?由于资料缺乏,这一点还不清楚。有网友认为,1946年以后,国民政府国防部沿用了以前的老门坊,刻上了“国防部”三个大字。也有网友认为,抗战前黄埔路上的两个门坊在日军进攻南京时就被毁掉了。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以后,其国防部又新建了一个门坊,其中一部分,就是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那个老门柱。
“不管其历史如何,这个老门柱是一个民国遗物,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而且它还是‘钟山风雨起苍黄’的历史见证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南京城市记忆”版的版主高松对记者说。他希望有关文物部门能够重视这个老门柱,“我觉得这个柱子完全可以评上区级文保单位了!”
2012-01-10 20:13:05
阅读(478)| 评论(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