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清楚的知道,自己感觉被伤到了。他人的行为,清晰的让你感受到、看到自己恶的那一面,这样的行为让你感到困惑抑或是厌恶,你不愿向这样的结果妥协,可是,你清楚的知道,现实是你无法摆脱,甚至你也不过是一丘之貉。
所以,如今的结果是一种反噬,你感受到的是剧烈的矛盾与冲突快要将自己撕碎了,分裂了。
谁都没有权利干涉他人的内心,你的内心该由自己负责。
横冲乱撞的内心制造出的矛盾也该由自己承担,你不再尝试背负他人的内心,这似乎是一种进步。
谁并没有比谁更高级,谁也没有比谁更卑微。当你不卑不亢的打回去的时候,你只是表明了你的态度,你划清自己的界限,给自己带来了平和与力量。灵必须长出现实的肉身才能漂亮的回击,与此同时,它必须适应这肉身的沉重。
对所有人说出来所有的话,你的拒绝是某种坚持,就算声音微弱,那或许也是你对世界的信任,即使不多,决心不再给世界加上滤镜。
昨晚走在回家路上,内心出奇的平静,那一刻耳机里的BGM是毛不易柔和声线的《给你给我》。
那一刻,看向远方夕阳渐落泛红的天空,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或正欢聚,觥筹交错朗朗笑声不绝于耳;亦想起自顾自情绪低落的同窗,此时或许正临栏发呆,缅怀作古好友;想起...仨俩位同事热闹闹一场赛事,在前方坐镇主持;还有在海滩边帐篷里看书看海的Elyn,拍照的老妈,小姨和表弟;往返于医院和家的爷爷奶奶,正聊着天,发着牢骚,端茶递水......这些平常画面交织,叠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既嘈杂又宁静的时空。
我在这时空中,感受着这一切,可一切又似乎都与我毫无关系。
我的心比任何时候都平静,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舒适和安心,一切的一切都不过寻常,平常,而他们的身影穿越空间,他们所有人都在,我目之所及,或远或近,忙碌着,行动着,说着话,笑着......我于其中无比安顿......我想,这样似乎也就足够了,而我,就算在那一时刻也就可以死去了,平静的死去。
《荒野之境》是罗伯特2007年的作品,他边行走边书写,没有太多跌宕的措辞,译者或许敏锐多才,遣词造句,将那些平静叙述中的小心思一一体察与呈现。
他的自省和敏感全都打在我的点上,我仿佛与他一同上路。
我们都喜欢徒步荒野时捡拾收集光滑的鹅卵石;我们都对自然抱有自发的愧疚和淡淡的伤感......那些情绪太过熟悉,以至于伴随文字流淌的仿佛是好久不见的老朋友的轻声叙述,叫人安心。
读到两段挚友的故事——这本书原本是为纪念罗伯特自己的一位同行挚友所著,书看一半,翻回扉页上的致谢文字,发现了悼念的端倪;罗伯特特意花篇幅讲述了诗人艾弗.尼格与自己好友的故事,故事发生这一战之后,精神创伤的阴影笼罩着尼格,在弥留之际被已故战友的遗孀带去的一张地图勾起往日回忆,那张破旧地图链接起生者与往者,在共同的空间漫步行走:“他走着,用我们正常人难以模仿的步态,走在他认识和深爱的小径和田野,他的向导是他在地图上游走的手指。。。。。。在这奇异的漫步中,爱德华是他的同伴......我成了那个将爱德华起死回生的元素,同时将那片乡野带了回来,让他俩可以一同散步。“
我感受着他的脆弱。他是一个行动者,一个如实的记录者,他诚实讲述自己感官感受到的一切,这真实让翠绿的青草香钻入我的鼻息,让拂面的微风带着潮湿的雾气。
没入荒野,“潮水越来越急,在水道中凶恶的澎湃着,淹过沙洲。身后是黑暗,但我知道,刚刚走过的沙丘间,会有水流冷冷的蛇行,渗进水道和微型沙洲,慢慢淹没那艘船苍老的肋骨。。。。。。”
我抬头,望向天空中的虚无,感到一点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