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一,这里一个15岁孩子,由于周末作业没完成,被老师要求带回家,结果回家后从27楼一跃而下,留下伤心的父母悲痛欲绝。
儿子回家,跟他讨论这件事,他说最大的原因在于孩子自己,为什么这么不珍惜生命呢,作业没做就没做呗,也没必要跳啊,现在什么都没了。
而我在那瞬间冒出来想法却是:孩子倒是一了百了了,父母15年的心血付诸东流,父母该有多伤心,那个母亲该怎么面对未来的人生?
又想起一两年前,也是本地一个男孩在一个颇高档的小区纵身跳下后,他的母亲接受采访时说,一要告那个游戏运营商,因为根据孩子的游戏记录,在跳下之前,他还在玩着类似从高楼跳下的游戏,也许他是陷入游戏太深,以为生命也像游戏中的人物一样,只要充值加些“血”就能复活一般。
现在不知后话如何,但是,游戏还是一如既往地存在着,即使他们受到了相应的经济处罚,可是孩子的生命,却一去再也不复返了。
这里无意讨论到底是谁的责任,作为父母,从这些事想开去,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尽可能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内心需要,清楚理解孩子的想法做法、正确引领孩子成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预防出现这些无法挽回的悲剧,而不是出了事以后的追责与懊悔。
人类一切的心理问题都来源于恐惧,每一个人内心都是有恐惧的。
我想这个孩子,作业问题只是个导火索,他的内心一定积累了很多很多的苦闷、恐惧,可惜当时没有人能看到。不然他不会有跳下去的勇气,也许,在那一刻,他对于活下去的恐惧已经被放到无限大。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做父母根本不需要经过考试取得“上岗证”,而且每个孩子各各不同,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探索、犯错、调整、成长。
其实,从我们成为父母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已经顺其自然地、无意识开始了另一种人生的学习,学习怎么让孩子健康成长,学习怎么与孩子相处,学习如何担当好父母这个角色……
那么,我们除了需要学习养育一个孩子,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物质需要之外,孩子还需要什么?
在心理学中,马斯洛有一个需求理论,当一个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满足后,他就开始需要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
当一个孩子慢慢长大,他的生理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父母还要注重了解他的心理,看到他的努力、优点、长处,给予他足够的存在感、安全感以及了解排解他内心的孤独感、失落感与恐惧感。
举两个例子:
我们常犯的错误一:孩子写好了99个字,我们只看到了那1个写的不好的字。很多时候,孩子已经很努力,可父母总会认为写好是应该的,而只揪着他的一个错误要求他改正。
表面现象: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差,越来越不认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内在需要:孩子的价值感被抹杀。由于一次次批评打压,他缺乏内心动力,反正再努力再有进步,爸爸妈妈也看不到,那就索性放弃了。
调整策略: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忽略那个不好的,注意、放大他写的好的做的好的那一方面,让他感受到成就感、价值感,从而慢慢培养起学习的内在动力。
我的过来人经验:小学阶段,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不要太纠结于一时的学习成绩。慢慢来,不能急。
我们常犯的错误二:有了二胎的父母对于大宝的注意力一定会减少,甚至常常会说,小宝还小,你要让着。
表面现象:孩子会做出很多看似出格的行为,比如打骂二宝、故意搞破坏、常常说谎不舒服、甚至性情大变。
内在需要:他需要安全感,需要被父母重新关注。他以为父母会不再关注他爱他,所以做出各种出格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正向的比较难吸引,那就负面吧,让父母不得不分散注意来关注他。
调整策略:有了二宝,再忙再累,要跟大宝多沟通,即使我们放在你身上的时间精力可能会减少,但是我们还是爱你的,你有什么需要,你要及时提出来,我们会尽量满足你。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他内心笃定父母还是爱他的,他会少很多恐惧,从而不会想方设法引起父母关注,甚至也许还会与父母一起帮忙呢。
还比如孩子进入青春期,不再听自己的意见,你说东他往西,他开始“独立”,不再粘人,讨厌听父母的唠叨,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是他对于生理心理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要理解他的纠结、拧巴,看到他反抗的背后,是他自己与自己的成长、和解,父母要做好心理建设,学着接受接纳理解,接受他的“离开”,接纳他的不同,理解他的所作所为,接受孩子的“渐行渐远”,而不是一味的苛责、叱骂。
过来人经验:儿子的青春期,我也曾经很焦虑很苦闷,甚至有点绝望。但是回过头来想想,其实在那时那刻,我们能做的很少,只能旁观,静待花开。
我们能做的是,在他所谓“叛逆”之前,多给他一点爱、关心、支持,让他最焦虑、最无助的时候,还会想到家,那是他的港湾,是他的安全地,那里有人给他足够的支持,那就已经足够了。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孩子,我们的内心的自然会少些焦虑和担忧,多些踏实与笃定:相信自己的孩子,他是有界限的,理解他内心的恐惧与需要,让他健康快乐地长大。
作为父母,我们还要有意识地不断学习提高调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跨过一个个坎,陪伴他尝遍酸甜苦辣,陪伴孩子,直到他有能力展翅高飞的那一天。
也许,当大多数父母都能这么做的话,这样的悲剧就会少发生甚至不发生了吧。